郭 超
從1999年的研究生支教團開始,國家出臺了一系列的西部計劃。如從2003年開始招募高校應屆畢業生參與大學生志愿服務西部計劃,到2006年頒布實施的鼓勵扶貧支教的“三支一扶”計劃,一系列計劃的推出大大鼓動了廣大大學生前往中西部落后地區進行長期的支教工作,使得支教的概念慢慢深入人心。在此背景下,大學生也開始思考如何利用學業的課余時間參與到支教活動中,為教育事業盡一份微薄之力。因此,基于西方短期志愿服務模式(Short-term Volunteering)短期支教活動也就應運而生,而各大高校的支教社團雨后春筍般破土而出。每年大量的大學生志愿者來到邊遠地區,為這里的學生帶來知識、外界信息、關心與快樂。分析我國大學生志愿者短期支教活動的行為,在承認其產生積極作用的同時,也必須認識到支教效率不高,效果不明顯等諸多問題制約著其長足的發展,這些短期支教志愿者的派出,雖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就起所耗費的各種資源和情感支出而言,并沒有很好地達到相應的效果。為此,筆者根據自己參與的2017年大涼山支教活動所收集的資料以及對于支教隊員的問卷調查和訪談展開了調查。
大學生支教分為不定期支教、短期支教和長期支教。其中短期支教是指社會機構、學校機構、學生社團所組織,在一段時間內進行的持續時間較短的支教活動。本文的研究對象為大學生短期支教活動。研究方法主要為田野調查法、問卷法和訪談法。筆者在支教過程中對支教所在地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鹽源縣樹河鎮麥地村進行實地考察,訪談了L高校支教團成員。同時,通過填寫調查問卷的方式對參與過支教的大學生進行調查。調查結束后,采用統計分析方法對調查數據進行分析。
本次調查共發放問卷110份,收回有效問卷107份。調查結果顯示,男性志愿者占比35.73%,女性志愿者占比64.27%,男性志愿者較少。從年級來看,在參與支教的大學生志愿者中,大一、大二占絕大部分,分別占比54.21%和37.88%。
問卷結果反映,在大學生志愿者參加支教的動機中,有51.4%選擇了“豐富社會閱歷,鍛煉自己,磨練意志增長”。這反應了對于一些大學生志愿者,選擇支教的出發點是利己。選擇“出于自身社會責任意識,為農村教育做貢獻”的有16.82%,居第二位。
最直接關乎支教質量的是支教內容,而支教內容也是大學生志愿者們思考最多的。但是,由于大學生志愿者對于受支教兒童的實際學業情況不了解,導致支教隊員在選擇所授課程時大多都依據自身喜好而不是根據實際需要出發。這就造成了大學生志愿者實際所教的內容和所備的課程不相符。并且,很多大學生志愿者是第一次登上講臺,在教學中會遇到一些困難。其中,大多數志愿者認為遇到的最大困難是“實際講授的內容和所備課的內容不相符導致準備不充分”,占比45.8%。其次,約有20%的志愿者認為“自身語言、思維、知識等方面的不足造成講授內容無法深入”是最大的困難。再者,19.63%的志愿者認為最大的困難是“學生上課積極性不高,課堂紀律差”。也有人認為是教學條件差造成課堂開展中的困難。
這些結果說明,雖然大學生志愿者都是帶著熱情和奉獻精神參與到支教中去的,但是前期準備的不足、自我期望的過高再加上對于支教活動的盲目預期使得他們在實際接觸到支教活動之后,極易產生對于支教的困惑,影響到支教活動的效果,同時也不利于支教活動的長期開展。
大學生志愿者對自己支教預期達到的效果,對于短期支教,文化課的講授是次要的,而視野拓展、素質拓展、安全教育、勵志教育、特長學習等方面才是主要的。短短一個月時間讓學生掌握課本上的知識是不可能的,而對于課外拓展,學生本就有濃厚的興趣,既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又能夠讓學生學到寶貴的知識。
但是,也有支教隊員們認為受援地學生對支教的需求并不強烈,他們有充足的條件接觸外界的知識與思想,也能較充分地了解外部世界,而且村內已經修好了水泥路,學生能及時去往鎮上。隊員們的授課起不到應有的作用,學生有時對隊員的授課內容不以為意,隊員的講述不能引起共鳴。
支教的行為本身是可取的,但是由于大學生志愿者的身份及支教社團的性質等原因,導致支教實施過程中存在著一些不足之處。通過實地觀察及訪談,結合以上問卷結果,對于相關問題進行了整理。
大學生志愿者短期支教活動普遍呈現出缺少延續性的問題,主要表現為單次支教時間較短。支教歸根到底是一種教育行為,教育是一個持續的過程,持續性對發揮教育影響具有極大的意義。以L高校支教社團組織的支教活動為例,一般的暑假短期支教活動每次僅持續4周左右的時間。如此短的時間,對于教育行為來說,可以說持續性效果較弱,由于支教時間較短,支教大學生交給學生的習慣于方法還未得到鞏固,大學生志愿者們便離開,大大降低了支教的效果。另一方面,支教老師的到來,給這些在落后地區成長的孩子注入了新鮮感,全新的知識理念和課題,拓寬了他們的眼界,但是新老師的快速交替,會造成學生不適應的可能,甚至略為極端的情況會產生對原本的學校課程和教師傳統課堂的抵觸心理。
大學生短期支教活動雖然在一些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支教活動總體來說呈現出浮于表面,不夠深入的問題,主要表現為未能達成既定目標、正面效果有限等。上文的問卷調查結果也反映出大學生支教志愿者承認存在既定目標無法完成的情況。根據筆者的支教經歷發現,社團事先并沒有制定具體可行的目標,對于已有的的目標,也沒有清楚明了地呈現在大學生志愿者面前,大部分大學生志愿者在支教活動開始前并不十分清楚支教活動的總體目標是什么,對于自己所教的學科的目標也沒有被告知一定的規范。
由此可見,在支教前的準備和具體的實踐活動中,沒有任何明確支教之行和支教團隊目標的活動,支教志愿者們也都是憑借自己的理解與想象,有些科目甚至在開始授課之前,任課教師都沒有達成任何統一的課程目標,即使在目標明確的情況下,也存在大量無法完成既定目標的現象,影響著支教效果的達成。
現有的短期支教活動形式,經過一段時間的發展,陸續有新的陸續有新的教學形式出現,但總體來看,形式仍舊較單一。筆者在支教中發現,大部分的大學生志愿者采用的是傳統的教學模式(包括筆者在內),如面對面授課,同時伴隨運動會、班會等集體活,并沒有達到豐富受援地學生知識系統的效果。另一方面,短期支教活動除了活動形式上的不足,在支教課程設計上也存在一定問題。課程設計包括目標、內容、活動及評價這個四個基本要素。支教的過程中,筆者和其他隊員很想創新,但對學生的掌握程度以及認知發展的規律不能夠準確把握,對當地學生知識水平的認識也存在偏差。在此前提下,不敢盲目地使用當地學生未接觸過的教學方法,講授不適應農村學生思想觀念的內容,擔心學生無法接受,進而產生抵觸、困惑的心理。
問卷中有過半數的志愿者選擇了“豐富社會閱歷,鍛煉自己,磨練意志增長”作為支教的主要原因。而在訪談的過程中,多名大學生志愿者表示并沒有想過真正的意義何在,只是“跟風”來參加支教,或者是利用支教活動來增加自身的履歷。如此的認知只注重個人目標,既忽視了支教社團的組織目標,也忽視了學生的需求。短期支教活動的長遠發展需要支教經驗的傳遞以及各方面的努力,當個人目標凌駕于組織目標之上時,短期支教的質量便可想而知。
筆者所參與的2017年短期支教活動在前期準備的過程中,當地的公安局出于安全因素考慮,需要社團出示由學校開具的介紹信才允許社團開展支教活動。但是,學校處于各方因素的考慮不予開具介紹信。最后是經過社團負責人以及指導老師不斷地溝通協調,學校才同意開具介紹信,條件是每一位支教志愿者都必須簽署“安全責任書”并要求提供家長知曉及同意責任書內容的電話錄音。
我國大學生志愿者短期支教活動的展開興起于近幾年的時間。隨著大學生志愿服務西部計劃和“三支一扶”計劃的實行,大學生志愿者短期支教活動作為一種社會實踐活動,為中西部落后地區教育的發展開辟了一條新路。筆者在支教的過程中發現了大學生短期支教活動的確存在著許多的不足:短期支教活動碎片化、短期支教活動表面化、短期支教活動內容單一化、短期支教活動浮躁化以及學校支持力度薄弱等。
在今后的研究當中,可以就上述問題,結合實際情況,提出有針對性的對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