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永強 丁雯雯
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高校輔導員作為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力量。輔導員培訓作為提升輔導員素質、建設專業(yè)化輔導員隊伍的主要途,加強輔導員培訓顯得尤為重要。而現階段的輔導員培訓課程的設置存在不足,培訓效果并不理想。OBE理念下的教育模式,以學生為主導,以成果反向指導課程目標,彌補了傳統(tǒng)課程模式中的不足。因此,對高校輔導員培訓課程設置的研究,需要將OBE理念融入進去。
高校輔導員作為助推學生成長,輔助學校教學管理的中堅力量,具有教師和管理者雙重身份,對輔導員職業(yè)能力提升的培訓顯得尤為重要。傳統(tǒng)的輔導員培訓課程依托傳統(tǒng)課程教學模式為藍本設置課程,在課程具體的實施階段表現出諸多問題,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隨著國家對于高校輔導員的重視程度不斷提高,各高校培訓課程設置方面越來越詳細。但是,課程在具體實施的時候,并未取得較好的效果。一方面,過于詳盡的計劃,使得整個培訓過程顯得過于僵化,忽視了學習者存在的差異。另一方面,各高校輔導員培訓主要由學校團委來組織,培訓工作經常會與團委其他工作沖突,培訓過程斷斷續(xù)續(xù)。因此,培訓計劃詳盡,但實際的執(zhí)行力度不足。
現階段高校輔導員的培訓課程,沿襲了傳統(tǒng)的培訓模式,以講座報告為主,有時也包括組織個人經驗分享、參觀學習、專題研討等形式的課程內容,培訓課程形式多樣,但實踐環(huán)節(jié)較少。“實踐”和“理論”呈現“兩張皮”。究其原因,第一,培訓過程流于形式,培訓課程目標的設置未考慮學校和社會對于輔導員的實際需求。第二,缺乏專業(yè)的師資力量,國家以及高校對于輔導員培訓的經費投入不足。
課程培訓內容以學習上級文件內容為主,還包括學生管理、學生服務、教育教學、心理輔導等相關理論內容,培訓過程,往往是空談理論。這顯然與各個地區(qū)和各個學校之間存在的差異性是矛盾的。對于針對性不強理論性課程,學習者是很難運用到實際工作中去,往往學起來很吃力。
課程評價是課程設置的重要環(huán)節(jié),評價的結果是評判課程實施是否成功的重要依據。傳統(tǒng)教育強調比較性評價,在學生之間區(qū)別出優(yōu)、良、中、差等不同等級,評價結果也是以偏概全,學員學習會趨向于競爭性學習。諸多高校輔導員培訓課程在課程末對學員的評價,沿襲了這一評價方式。但是,每個學員能力各有差異,僵化的評價模式往往限制了部分學員的發(fā)展。
與傳統(tǒng)的培訓課程不同,OBE理念指導下的輔導員培訓課程,更加注重學員間存在的個體差異性,對培訓課程的改革具有積極的意義。
就教學模式而言,OBE理念以輔導員為培訓課程的中心,教師指導學生學習。多數高校的培訓課程,沿襲傳統(tǒng)課程教學的教學模式,以教師為中心,學生被動地接受教師教的內容。OBE理念下的課程教學將學員需求放在課程目標設定的重要依據,教師通過引導、示范等手段,誘導學員達成預期的目標。
就學習方式而言,OBE理念強調合作性學習而非競爭性學習。培訓課程對于教學和管理工作繁忙的輔導員而言,是快速提升職業(yè)能力,學習經驗的重要手段。因此,培訓組織者應充分把握好每次培訓課程,助推各學員間的協(xié)作交流,分享工作經驗,而不是盲目的競爭性學習。OBE理念中的合作性學習方式,恰恰迎合了培訓課程設置的一個重要初衷。
就課程內容而言,OBE理念注重課程內容的整合,以及實踐課程的設置。打破了傳統(tǒng)的培訓過程忽視課程間聯(lián)系性的課程設置方式,強調課程與輔導員能力相對應,合理化設計課程,對提高培訓效果具有積極意義。再者,由于培訓周期短的原因,實踐性課程的設置,可以幫助受訓輔導員及時消化理論知識,提高學習效率。
輔導員作為與學生接觸時間最長的高校教師群體,他們的一言一行都對學生的成長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一方面,設置具有時代性和科學性的課程內容,讓輔導員了解最新是社會動態(tài),有助于提升他們的時代意識。另一方面,針對性的課程較理論性課程更能迎合學習者需求,降低了課程資源的浪費。
OBE理念下的輔導員培訓課程要充分考慮學習者個體差異,教師應該定期觀察學習者學習動態(tài),及時調整教學內容,使用更加彈性的方式來配合學生的個性化要求。從而,帶動整個培訓過程中學習者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能夠有機會展示學習成果。
細化知識結構固然是有利于更加詳細的講解知識點,但是割裂了知識間的聯(lián)系性,使得學習者在學習的過程中往往忽視這些聯(lián)系,知識的學習出現斷層。培訓的根本目的是提升輔導員的基本能力,幫助學員了解工作的流程。以這個目的為出發(fā)點,OBE理念更加強調課程的整合,每門課的設置都應與輔導員職業(yè)能力掛鉤。
OBE理念強調以頂峰成果為依據進行評價。每一位學員的學習能力有所差距,評價結果比較的對象不應是同期的學員,而是自身。這里的成果包括能應用于實際的能力、經驗,以及可能涉及的價值觀或其他情感因素。頂峰成果則代表的是學習者學習的最佳狀態(tài),以頂峰成果為評價依據,而非傳統(tǒng)的過程性評價,對于學習者來說培訓的過程更加自由。
傳統(tǒng)培訓課程中往往以理論學習為主,研討性課程為輔,實踐類課程則少之又少。實踐性課程的設置,既幫助學員消化理論知識。也促成了學員間的合作學習,為學員之間的經驗交流提供了條件。
OBE理念下的高校輔導員課程設置,必須要考慮:我們想讓培訓后輔導員取得什么樣的學習成果,我們?yōu)槭裁匆屖苡栞o導員取得這樣的成果,我們如何有效地幫助學員取得這些成果,我們怎么讓他們知曉以及取得相應的成果。基于以上幾個問題,我們將培訓課程設置的流程分為以下幾個部分:
課程教學目標的設定決定著課程的實施,以及最后評價標準的設定。課程改革的前提也是設計出合理科學的課程教學目標,OBE理念強調成果反向指導課程目標。課程目標的主要分為階段性目標和總目標。
在課程目標的設定方面,課程的組織者應該充分考慮學習者學習需求和社會的要求。成果反向指導中的“成果”,并非僅僅指學習者最后獲得的證書,還包括學習經驗。而學習需求正是學習者對自己已有的經驗思考后的結果。以成果為導向設計課程目標,提升了目標的可操作性,降低了重復課程帶來的時間上的浪費。在課程開設前期,組織者可以通過問卷調查和訪談的形式,充分了解學員的學習需求,明確核心能力與素養(yǎng),以提升目標的針對性和科學性。
在培訓課程體系的建構階段,應避免將知識結構過分的細化,割裂知識之間的聯(lián)系。OBE理念下的課程體系架構,將輔導員核心能力(素養(yǎng))映射到具體的課程中,使得整個培訓過程包含了輔導員組織學生工作時的基本能力,增強了課程間的聯(lián)系。此外,在課程設置的先后順序方面,不可以隨意組織課程,要注意科學性,考慮學習者學習的學習規(guī)律與工作流程。課程體系的建構,需要組織者和課程的實施者做大量的前期工作,結合學員學習需求,完成課程的整體建構。
OBE理念下的教學策略設定的前提是要以學生為中心,教師不再是課堂的“主導者”,而是引導學員取得學習成果的“指導者”。教師在具體培訓的過程中,首先要提高對每一位學習者的期望,教學過程中制定具有挑戰(zhàn)意義的學習任務(如微課題研究、案例研討等),課程內容的難度也可以視情況提高,以促進學習者的深度學習。
基于OBE理念,學生能力的發(fā)展取決于評價內容選擇是否合理。培訓課程的設置應該充分考慮學習者的個體差異,擴大學習機會,使每一位學習者都有機會展現學習成果。OBE的評價標準系統(tǒng)是基于教學產出進行設計的,面向對象是所有學生,對于達標學生的數量和比例等不設限制目的是幫助所有學生取得成。因此,要采用多元化的評價方式,建設自我參照的評價機制。
OBE理念以成果為導向,前一階段的成果同樣對于后一階段的培訓工作具有指導意義。在培訓過程中,培訓的組織者應及時記錄培訓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將改進貫穿到過程中。在培訓結束后,組織者要總結培訓過程中存在的不足,提出改進意見,為下一階段的培訓提供參考依據。
以成果為導向的OBE理念作為一種先進的教育理念,在美國的基礎教育領域已經有了數年的理論探索和實踐,基本形成了一套較完整的理論體系。其在輔導員培訓方面的應用,打破了傳統(tǒng)思維下培訓的模式,對推動高校輔導員能力的提升起到了積極的意義。課程的組織者要善于抓住OBE理念的核心內容,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合理設置課程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