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 劍
隨著時代與社會的不斷發展進步,市民開展音樂活動不再局限于用嘴巴唱唱歌,而是越來越多樣化,更具豐富性。文化館作為開展群眾音樂培訓的組織機構,需要掌握群眾需求,不斷與時俱進,開拓創新,以音樂藝術為核心,積極做好器樂培訓工作,提高文化館群眾音樂活動的開展成效。本文試從以下方面對文化館開展市民器樂培訓情況加以探究。
文化館作為開展群眾藝術文化活動的中心,為市民免費接受文化培訓和文化服務提供了渠道,讓市民享受文化熏陶,陶冶情操。一直以來文化館所提供的公益培訓包括音樂舞蹈、戲劇曲藝、美術書法、文學攝影等眾多藝術門類都備受市民喜愛。這一點,在音樂培訓上體現的尤為突出。但是現階段我們發現,在音樂培訓上主要呈現出以下特點:第一,從開展音樂培訓的內容上看,大部分文化館還是以開展聲樂培訓為主,包括獨唱、合唱、聯唱等,同也包括極具地方特色的如少數民族特有的傳統音樂。而器樂培訓在多數文化館開展的免費公益培訓班中所占比例還是較少。第二,從器樂培訓的內容上看,文化館器樂培訓還是集中在鋼琴、小提琴、二胡等群眾喜聞樂見的傳統樂器上。其他略顯小眾的如西洋銅管樂器、木管樂器、打擊樂等,幾乎很難有群眾參與。第三,從器樂培訓的效果來看,由于社會各方面因素影響,參與文化館免費公益培訓的市民大多是小朋友和中老年群體。他們對器樂了解甚少,理論基礎薄弱,傳統的器樂教學又大多偏向于理論培訓,互動性較少,久而久之容易導致市民喪失學習興趣,或是所學知識流于表面,只滿足于認識幾個音符或是粗淺彈奏出一首曲子即可,缺乏對器樂真正的認識和學習。同時,這樣的現狀也容易導致文化館器樂教師在輔導市民學習的過程中專業水平發揮受到限制,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其專業水準的進步和提升。
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方面因素:
一是音樂專業人才稀缺。在過去,文化館普遍存在“重硬件,輕軟件”思想,不重視專業人才的培養挖掘,專業水準得不到有效提升。作為全額撥款事業單位,薪資待遇普遍不高,又缺乏科學合理的績效考核及激勵機制,導致很多年輕專業人才滋生消極情緒,人才流失現象也時有發生,特別是基層十分突出。
二是缺乏專業設施設備。聲樂培訓,不需要其他附加的要求,只要有塊場地,無論大小,都可以展開輔導,甚至是室外也能滿足條件。而器樂培訓卻完全不同,需要提供多樣化的樂器和足夠大小的不會干擾別人的場地作為開展培訓的基本前提。這一點在文化館和市民都難以實現。作為文化館而言,缺乏足夠的經費去支撐起所有滿足市民培訓的器樂設施設備,而作為市民而言,參與培訓完全是出于興趣和熱情,讓他們自行購買器樂也是不太現實。
三是受眾度較小。合唱或是舞蹈,在日常生活中大家都喜聞樂見,也都能聽得懂看的明白。而從器樂來看,大多數普通市民在沒有一定的音樂基礎的前提下,都不容易聽懂,沒有參與感,自然也就缺乏熱情。
一是了解群眾需求,針對性開展培訓。(想學什么樣子的小號,想學什么內容,想達到什么高度與水平)所以,群眾聲樂輔導人員需要了解群眾的基本的情況,掌握其學習能力以及聲樂方面的學習水平,并根據聲樂的多樣性制定具有針對性的輔導方案,切實做好因材施教,增強對聲樂學習的信心,促進群眾文化輔導中的聲樂輔導順利開展。
二是加大宣傳與推廣。根據有限場地創新培訓方式,提升學習熱情。摒棄傳統枯燥的教學模式,寓教于樂。
加強群眾性聲樂輔導的宣傳工作文化館的一項基礎的工作就是展開積極向上的群眾文化活動,豐富群眾文化生活,可以說群眾文化活動的發展與文化館的支持與指導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所以,群眾聲樂輔導人員需要積極加大對群眾聲樂藝術的普及與宣傳,同時,還需要加強與群眾聲樂有關活動的支持。另外,各個地區的政府部門還需要從資金給予群眾聲樂文化一定的支持,并對群眾聲樂輔導人員進行聲樂知識的專門培養;政府部門相關的從業人員積極地發揮自身作用,廣泛深入到群眾之中對群眾聲樂進行普及與宣傳,讓群眾真正了解到學習與參與聲樂的意義與重要性,進而不斷促進群眾文化活動的健康發展。
三是加大專業人才建設投入。調動全省力量,整合資源,優化培訓方式。數字媒介的介入(鼓勵社會力量參與)政府及文化館根據培訓需求加大設施設備的投入,免除后顧之憂。(一方面上級重視且提供資金支持另一方面社會力量)對群眾聲樂教師的要求由于聲樂包含很多種類,以及群眾性聲樂的特殊性,群眾聲樂輔導人員需要具備多種素質和能力。如精通中外聲樂、精通音樂理論、良好的文化修養、了解與輔導相關的知識(心理學、教育學)等。第一,群眾聲樂輔導人員需要具有多面性和復合性,進而滿足不同群體的學習要求;第二,群眾聲樂輔導人員需要具備過硬的知識能力,并能夠組織大家去學習、去聯系,進而有利于群眾聲樂活動的有序開展;第三,群眾聲樂輔導人員需要合理利用科技資源,進而減輕教學負擔,提升聲樂知識的教學效果。
四是舉辦惠民演出(與培訓愛好者一起出成果)組織組建器樂團樂隊以及排練演出工作,并擔任市文化館對外器樂音樂的教學輔導工作,組建了南充“銅管三重奏小組”、深受領導、觀眾和各界人士充分的肯定和贊譽,并在此基礎上又組建了“銅管五重奏、六重奏樂隊、南充市文化館輕音樂隊”等器樂音樂團隊。
從2009年起就開始積極參加上級主管局和市文化館組織的各種文藝演出活動,如帶領器樂音樂團隊積極參加2012年、2013年、2014年、2015年、2016年、2017年國慶、春節文化大拜年文藝演出和元宵晚會器樂節目演出,多次帶領器樂音樂團隊去外地參加了多屆《百館聯動》文藝演出,多次受到了外地觀眾的熱情贊譽。
2014年5月代表南充市文聯、市音協參加中國涪江音樂藝術節由其改編制作的伴奏音樂、小號演奏的銅管三重奏小組《櫻桃樹下》獲得表演特等獎。
2015年9月由其改編制作伴奏音樂、小號演奏的銅管三重奏小組參加南充市文藝匯演《號手的節日》比賽獲得一等獎。
2015年參加南充市文化館創作的川北燈戲《牛哞哞扯怪叫》戲劇小品中擔任現場器樂打擊樂伴奏在首屆四川藝術節·十五屆戲劇小品比賽中獲得“優秀劇目獎”。
2016年5月南充市黨代會管弦樂團《紅旗頌》交響樂中擔任首席小號、小號獨奏段。
2016年由其改編制作伴奏音樂并錄音、小號演奏的銅管五重奏小組《號手的節日》成功參加了南充電視臺《向上南充2016年春晚》經典器樂節目成功演出。
2017年7月參加南充市文藝匯演比賽中,其改編、伴奏音樂制作、小號演奏的器樂三重奏《達坂城的姑娘》獲得二等獎。
2017年10月參加四川省第五屆巴人文化藝術節暨川陜甘渝黔“百館聯動”文藝演出,其改編、伴奏音樂制作、小號演奏的器樂二重奏《紅河谷變奏曲》成功的演出并獲得了一致好評。
期間多次積極跟隨南充市文廣新局、南充歌舞劇院、市文化館組織的走區縣下基層慰問文藝演出。
還到南充最邊遠的山區小學、鄉村文化站長期進行過器樂教學輔導工作(如嘉陵區雙桂鄉文化站、高坪區走馬鄉文化站、高坪區花椒壩社區農民工管樂隊等)。
還熱心力致于為南充管樂藝術后繼人才的培養輔導工作,大力以文化館名義積極對外開展對小學生、大學生和年輕人等不同年齡段對管樂藝術愛好者的教學培訓,其中就有已超過60歲的小號愛好者在參與培訓,對外培訓點有如涪江路小學、延安路小學、高坪一小、嘉陵二中、嘉陵區里壩小學、四川張瀾職業技師學院、西華師大音樂學院是其開展管樂藝術教學輔導交流合作的基地。
綜上所述,新時期的群眾聲樂藝術輔導教學是社會精神文化熏陶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各地聲樂輔導員的主要工作內容。在實際輔導工作中,要想提高人民群眾的聲樂文化素養,構建和諧的文化生活,群眾聲樂輔導干部就必須正確有效的開展聲樂輔導對于音樂文化的宣傳普及,正確把握群眾學員的聲樂問題,掌握更全面的、多元化的聲樂輔導方式,以便能更簡潔更有效的提高群眾聲樂愛好者的藝術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