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素平
根據我國小學語文教學改革的要求,其越來越強調對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學生應該掌握一定的文章閱讀技巧,可以理解文章的主旨,形成初步欣賞文學作品的能力,并教會學生多角度的看問題,當面對問題時可以進行多方位的思考。在小學閱讀的教學中,文本細讀策略的應用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可以更快更準確理解文章所表達的觀點,還可以對學生的人生發展,起到很好的引導作用。
文本細讀的概念并不是產生于現代,在100多年前的西方文學中就開始流行這個概念,且一直沿用至今,并逐步應用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對文本細讀的解釋,有多重的含義,但目前主流是認為其是以文學理念為出發點的,是對文學文本進行細膩的闡釋和分析。它可以簡單的理解為一種文學中的教學方式,也可以理解為對文學的研究或者批評,同樣還可以理解為對待文學的一種態度,不同人有不同的理解方法【1】。
文本細讀從表面理解,就是對文本進行仔細閱讀,不僅重視閱讀的形式,更重視文本的語言、文章結構以及文章的細節,并深入剖析和理解文章的語境、中心思想內容,更強調對文章內涵的理解。在文章字里行間所透漏出來的無形內容,只有對文章進行精細的閱讀,才能知道文章所表達的情況,不僅理解書中人物的心理、心態,還能通過文章看到作者的內心。
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及時同一篇文章,不同的人就會有不同的閱讀感受,這要求學生應該學會對文本進行細讀,能從多個角度來理解文章的意思,對文章低詞語和細節進行細心的體會,對文章的關鍵描寫處進行細細地揣摩,從而在文章的字里行間中,慢慢體會出作者表達的意思和情感。對于每一個作品的閱讀,都不能脫離出作者所生活的時代背景,通過文章,理解作者當時寫作的心情,尊重和接受寫著的初衷。我們這里所說的多角度分析,并不是超出文章的憑空想象,而應該有效和當時作者的生活年代背景有效聯系起來,否則分析將變得毫無意義【2】。因此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在進行相關作品的閱讀前,有必要對作者的年代背景和生活經歷做簡單介紹,并對文章中出現的事物進行簡單介紹,這會讓學生更容易對文章的表達進行理解。例如,在閱讀《梅蘭芳學藝》這一課文時,教師可在教學前,將與這篇課文有關的作者寫作背景、人物歷程、歷史背景等進行解析,使學生明晰這篇課文的寫作主旨。整篇課文主要描述梅蘭芳小時候拜師學藝,經過勤學苦練才成為我國著名的京劇大師的故事。為此,教師可將梅蘭芳的生平作為課文的人物歷史背景進行闡述:“梅蘭芳出生在梨園世家,為此,從九歲時便跟隨師父五菱仙學戲,在十歲的時候便能獨自登臺表演。1904年在北京的戲館中扮演《長生殿·鵲橋密室》的織女……并在1949年時到世界各國進行演出,并獲取美國大學的博士學位……”讓學生在教師所解析的人物背景中,對梅蘭芳的學藝歷程有初步的了解。課文第一段中,師父評價梅蘭芳表演過程中眼睛無神,并不是唱戲的料。為此,教師便可引導學生從梅蘭芳的角度閱讀第一自然段,體會人物內心的情感。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懂得勤學苦練是彌補先天不足的唯一捷徑,繼而感受梅蘭芳頑強拼搏的意志。
目前有很多文章都有很大的文學價值,并不是簡單的一遍閱讀就能理解的,有時經過一遍閱讀后,根本就不明白文章所表達的意思,這需要學生進行反復的閱讀,才能慢慢體會其中的意思。想要快速的理解一篇文章,學生必須掌握一定的閱讀技巧,應該先進行文章的通讀,弄清文章的主旨,然后對那些難以理解的文章內容,進行慢慢的咀嚼,對其中的關鍵語句進行認真的分析,從而慢慢體會出作者的感情。例如,在閱讀《虎門銷煙》這一課文時,教師應引導學生挖掘虎門銷煙的偉大意義,通過閱讀文章中多次出現的場面烘托情境,深入課文的學習與掌握。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通過作者精煉的筆觸、人物形象的描述貫穿文章的整體脈絡,從文章出現的“彩旗”、“禮臺”、“朝服”、“水泄不通”等詞句中感受虎門銷煙場面的轟動性與壯觀。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深入學習,揭示在晴空萬里、碧海蕩漾的地方進行銷煙的歷史意義。并讓學生反復閱讀“一大早從各地聞訊趕來的男男女女……觀看的外國商人”,并聯想當時的情景,融入歷史發展的角色中。在引導學生閱讀銷煙的步驟“只見……先向……再把……然后把……頓時……”,體會老百姓的反應,并聯想事實。讓學生在閱讀課文過程中明晰故事的發展情節,感悟我國人民不屈不撓、愛國的斗爭精神。
由于小學語文教學面對的是一幫小學生,其生活經歷缺乏,因此難以理解文章所表達出的真正情感,在閱讀的過程,學生往往是對新鮮事物的探索過程表現出極大的興趣,而教師則應利用學生的這一特點,指導他們從文章中學到一定的知識,再將其轉化、吸收,變成自己的知識,最后再傾吐出來。小學生正處于文學的啟蒙階段,教師一定要做好對他們的引導工作,讓他們學會正確對文章進行閱讀和欣賞。為了更容易被小學生所接受,教師應該將自己對文章的理解簡化成通俗易懂的教學內容,先把文章的主要感情基調告訴學生,再讓學生利用所學的閱讀技巧,對文章進行認真的體會,而不能完全放任學生自己去隨意進行閱讀,這是他們年齡所限能力所不及的【3】。例如,在學習《三打白骨精》這一課文時,教師便可從話題導入,如:“你們知道我國的四大名著有哪些嗎?”學生便會一一回答;當教師向學生提問“你們最熟悉的名著是哪部時?”大多學生就會回答“西游記”。對此,教師便可利用多媒體讓學生觀看熟悉的“西游記”影視作品:“三打白骨精”的相關片段,讓學生在熟悉的動態畫面中掌握孫悟空三次打白骨精的過程。讓學生談談自己對孫悟空、白骨精、唐僧三人的理解,活躍課堂氛圍。同時,讓學生尋找與白骨精有關的句子進行閱讀,并說出白骨精的特征,如貪婪奸詐。并找出孫悟空打白骨精的動詞,如“嗅”、“凝視”、“吆喝”、“追趕”等,引導學生從這些動詞中感悟孫悟空的特點。最后,讓學生齊讀與唐僧有關的句子,引導學生從唐僧的“責怪”中說出唐僧的弱點。幫助學生理清故事的線索,在流利正確的閱讀中,掌握不同的人物性格特點,體會孫悟空機智過人、善于識破詭計的斗爭精神;在閱讀過程中劃分重點語句,并加深理解,繼而達到教學的重點目標。
要有效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不僅要利用課堂的有限時間,帶領學生對優秀范文進行精讀,在課外也應該要求學生進行大范圍的廣泛閱讀。學無止境,通過教材所學到的知識是非常有限的,教師除了教學生細讀教材文本外,還應將相關的一些課外讀物推薦給學生,讓學生的閱讀經歷獲得增長,同時也有助于其知識面的擴展。例如,在學習《普羅米修斯盜火》這一文章時,教師便可引導學生思考普羅米修斯盜取神火的原因;從文中普羅米修斯堅定的回答:“為人類造福……更不會歸還火種!”中,讓學生體會普羅米修斯為人類做出奉獻的偉大精神。從文中“啄食”、“懲罰”、“懸崖峭壁”等生詞字中體會普羅米修斯不畏強暴、為民造福的精神品質。而諸如此類的古代神話故事有很多,為進一步拓展學生的知識度,教師可讓學生閱讀《女媧補天》、《愚公玉山》、《后羿射日》等具備英雄人物形象的神話故事。讓學生在閱讀《女媧補天》文本過程中,體驗女媧作為大地之母,用五彩補天石補天的壯舉;在閱讀《愚公玉山》中,體會愚公堅持不懈、堅持不懈的頑強品質;在閱讀《后羿射日》中,體會后裔臨危受命、拯救人類的精神品質。讓學生在閱讀我國著名神話故事中,培養愛國精神與提高綜合素質【4】。
語文教學一直是小學教學中的重中之重,在時代不斷發展的今天,越來越強調對小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想要對閱讀能力進行有效的提高,則必要做好對文本的細讀,通過細讀不僅要理解文本的基本意思,還要從文章的字里行間中,去揣摩出作者的寫作感情,使學生的閱讀能力真正得到提高。因為小學生受生活經歷的所限,其理解能力往往較差,這要求我們教師一定要做好對他們的引導工作,將自己對文章的理解,轉化成通俗易懂的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