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新麗
丁西林是一個杰出的物理學家,也是一位出色的喜劇作家,同時還是現代評論派的代表人物。在抗日戰爭期間,面對內憂外患的形勢,丁西林一直在尋找中國社會的轉型和出路,在這一時期,他創作了獨幕劇《三塊錢國幣》、四幕劇《等太太回來的時候》和《妙峰山》,其中,《妙峰山》帶有鮮明的政治傾向,最能表現作者“上下求索”的心態。
《妙峰山》以1940年西南某地為背景,描寫了抗日英雄王老虎巧妙逃脫國民黨的陷害,回到妙峰山上擴大抗日力量的故事。故事發生的地點是一家名為“三家店”的客店,店名中的“三”,暗示劇中將有三路主要人物在此相遇相識,他們分別是妙峰山寨主王老虎、女游客華華和學生旅行團[1]。
劇中主人公王老虎本是景山大學教授,他之所以去妙峰山當“土匪首領”,一方面是因為“一個大學教授的薪水,七折八扣,自己倒水倒糞,連老婆兒子都快餓死了”[2];另一方面是因為大學教授這個群體在抗日戰爭這個民族危亡的關鍵時刻,渙散不團結,“他們愛做文章,愛批評,愛說空話,可是他們的文章,他們的批評,他們的空話,不是對外的,都是對內的,他們彼此互相攻擊,互相嘲笑”[3]。在王老虎身上,我們看到了國統區黑暗的統治,也看到了作者對抗戰時期知識分子濫用發言權,不能將個人命運和國家命運聯系起來的激憤之情。
華華是一名女大學生,畢業后先是做了演員,因為看不慣整個行業的骯臟污穢,不愿過隨波逐流,醉生夢死的生活,于是主動放棄自己當電影明星的職業夢想,勇敢地投身前線,成為了一名救死扶傷的光榮看護。華華的身份由學生到演員再到護士,其職業在不斷變化,但其人生價值——只做自己認為值得做的事情——是不變的。
學生旅行團是由各大學學生組織起來的利用假期做一些抗戰宣傳工作的旅行團隊,這些學生懷著滿腔愛國熱情,從天南地北聚集到抗戰的大后方,他們在三家店中與王老虎和華華不期而遇,這一邂逅,也讓他們后來的報國之心找到了用武之處。
王老虎、華華和學生旅行團都有一個共同的身份,即知識分子,他們因為抗戰不得不變化自己的生存空間和身份,以適應不斷變化的局勢的需要,從而為抗戰盡自己該盡的義務和責任。
《妙峰山》充分凸顯了丁西林喜劇創作的團結主題,在這部作品中,作者對國民黨反動派摧毀抗日力量的陰謀進行了真實揭露,對青年學生和人民群眾的愛國抗戰熱情進行了高度贊揚。
妙峰山寨主王老虎是一個抗日英雄,他帶領五百個人在山口夾擊兩千多人的日本軍隊,因為山上軍火用完了,他便跑到山下龍王廟來“偷”,國民黨軍發現后對他開槍,他兩手一舉,說“弟兄們不要開槍,咱們中國人不打中國人,我愿意投槍繳械……咱們的血和咱們的子彈,要用來對付日本人”[4]。這番話,表現了王老虎情愿被捕,也不愿殺中國人的自我犧牲精神,與國民黨把王老虎當做“土匪”的短淺見識形成了強烈對比。而且,這番話一陣見血地指出了國民黨反動派的本質,王老虎的“中國人不打中國人”這句話,也是丁西林借王老虎之口抒發了自己對當時社會的一種呼吁:民族危亡時刻,不能起內訌,各方面力量需要團結起來一致抗日救國。
另一方面,我們從作品中也看到了人民群眾的愿望,例如華華說,“王老虎抗戰,和日本人打仗,凡是抗戰的人,都不是土匪”[5],大學生旅行團司機阿祥也說,“不錯,他是一個土匪,可他殺的是我們的仇人,殺的不是老百姓”[6]。可見,在《妙峰山》中,團結的主題已從個人層面上升到了民族層面。
該劇末尾,齊聚在妙峰山上的各路人士一齊高唱,“我們是中華民族的同胞,我們是中華民國的民眾……要求抗戰的勝利,我們知道,必須要全體動員”[7]。丁西林借各行各業人的高歌,表達了只有全體抗日力量的團結一致,才能合力抗敵,取得抗戰勝利的碩果。這其實是《妙峰山》在其浪漫主義外衣下所呈現出來的時代意義和現實意義。
丁西林前期的創作是以獨幕劇為主,其作品主題主要是探討戀愛婚姻等社會風俗和倫理議題,具有著相當濃厚的知識分子氣息??箲鸨l后,丁西林的創作轉向關注社會現實,他用精致有趣的筆觸,描寫了一個具有烏托邦成分的多幕話劇《妙峰山》,這座山是一座融合全體抗日力量于一體的理想國,是一個有良知的知識分子以自己擅長的創作方式給抗戰注入力量,是作者丁西林用喜劇的形式動員中華民族同胞振作精神追求抗戰勝利的宣言書。
錢理群先生指出:“愛國的現代知識分子身上所蘊藏著的精神力量對于民族振興事業具有著特殊意義”[8]。事實確實如此,面對民族危機,丁西林依然用他的才智和所長,宣傳抗日,喚醒民眾的愛國意識。在定西林看來,“喜劇是一種理性的享受……喜劇的笑是會心的微笑”[9]。丁西林就是這樣一位理性的劇作家,他在讓觀眾笑的同時,看透社會的本質,在笑的同時思考拯救中華民族的方法,在笑的同時喚起民眾的愛國意識和抗戰積極性,這是丁西林喜劇作品《妙峰山》的魅力,也是現代評論派探索現代中國社會出路的方式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