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嵐
(湖北生態工程職業技術學院,湖北 武漢 430203)
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2018年5月18~19日在北京召開,會議提出,加大力度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解決生態環境問題,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推動中國生態文明建設邁上新臺階。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生態文明建設是關系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生態環境是關系黨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問題,也是關系民生的重大社會問題。
“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林業發展可以是國家發展的長遠大計,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抓手和推動力。基于資源分析的角度對林業發展實行區域林業發展戰略則是更加具有科學性、合理性地落地推進戰略。眾所周知,林業生產以木本植物為對象,其生長發育有自身的規律,并受到著生地自然環境的制約,有明顯的地域性特征,中國地大物博,各地的自然、經濟、文化及社會發展存在較大的差異,客觀上林業發展戰略也不可能有著萬能的方法。林業區劃就是客觀正視并重視這些差異,對林業進行分區域劃分和管理,林業區劃及區域林業發展戰略的清晰是林業管理、發展實現現代化的重要戰略舉措,資源分析法包括對區域現有林業資源的分析,資源利用分析,資源靈活性分析,資源平衡性分析,戰略適合性分析等各個方面,據此可以充分結合區域林業的二次調查,理清當前區域林業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并制定有針對性的對策措施。
很多地區和相關人員的思維還是停留在傳統的經濟觀念和發展觀念層面,“唯GDP”的思路仍然是很多地方政府及行政官員主要的抓手,對于生態文明以及林業發展往往是口號喊得很響,但是行動落實很少,很多工作、規劃往往都流于形式,甚至是表演作秀式的行動。這就導致很多區域的林業發展是規劃多,落實少。
當前制約區域林業發展的一個主要問題在于管理體制機制的問題,體制不順、機制不活、產權界定不清是制約林業發展的深層次問題,很多區域發展的規模經營和新型經營主體發育遲緩,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社會化程度不高。這就導致區域林業發展缺乏真正的責任主體,也就沒有了相應的激勵、考核及監督體制,難以激發大家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甚至還會出現相互推諉塞責、扯皮的現象。在2018年的國務院機構改革中,專門組建了國家林業草原局,對相關職能做了較為詳盡的界定,也是在林業發展的管理體制機制上作出的進一步嘗試和努力。
林業區劃的根本邏輯就在于不同區域的林業“資源”及所在“區域”的特性不同,需要采取差異化的政策措施,當前各個地方雖然也有一些自身的抓手,但是還沒有真正實現屬地化、特色化、差異化、資源化的林業發展。雖然2017年我國林業產業總值規模達到了7萬億元,但是整體上各個地區的林業資源都普遍存在總量不足、產業基礎支撐能力薄弱、集聚度低以及創新能力不強等方面的問題。
加強區域林業的發展、保護和建設,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發展低碳經濟,建設生態文明社會是我們黨做出的一項順天應時,既符合世界發展趨勢也符合中國發展國情的戰略決策。但是同時也深刻認識到區域林業發展建設是一項系統性、長期性、復雜性的工程。首先需要各個地方的政府部門從戰略層面高度重視區域林業發展建設,加強輿論宣傳引導,使得廣大公眾牢固樹立生態文明理念。各級黨委和政府要進一步明確所肩負的整體規劃區域林業發展、職責,科學制定不同層級領導目標責任制的考核內容,進一步加大各級干部的專項培訓教育,盡快解決各級領導干部特別是基層干部對區域林業發展建設重要性認識不足、對自身所應肩負的職責存在模糊認識等問題。就此而言,區域林業發展的理念是第一位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與價值,思想的啟蒙也是區域林業發展建設實踐及其發展過程中最為關鍵的啟蒙。
區域林業發展是一項國家層面的戰略,必須要有完善的法律法規政策體系作為指引,否則在實踐中,既缺乏規劃,又缺乏約束,就會成為空談,被束之高閣。制度進度也是區域林業發展水平提升的一個重要標志。推進落實區域林業發展,實現對林業環境、資源和生態系統的全面保護,就必須依靠政策制度、法律法規進行約束。要對區域林業發展的制度構建給予充分的重視,將其作為區域林業發展的靈魂,不斷加強制度的創新、設計、優化及其執行,構建相對科學合理行之有效的政策體系,需要推進國有林權體制機制改革的逐步深化,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的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對我們進行林業二次調查以及基于二次調查的基礎上,深入進行資源分析,并不斷優化和激活基層林業發展主體的責任機制,有著重大指導意義。
每個區域都有自己的優勢和劣勢,在區域林業發展實踐的過程中,關鍵是揚長避短,走出一條符合自身實際的發展道路,利用優勢克服劣勢。因為各自的地理、經濟、社會、文化、歷史、環境等方面的需要采取很多具有差異性的措施,因地制宜推進區域林業發展實踐,并取得良好的效果。中國不同區域的林業資源及結構不同,經濟社會文化發展的程度也不同,不可能采取一種模式解決所有問題,因此在這種情況,找準區域自身特色和定位,采取多元并舉的措施,成為區域林業發展實踐成敗的關鍵。區域林業發展的有效開展,是一項系統性工程,需要資金、人才、技術、文化等各種資源形成系統合力。長期以來,資源的薄弱給各個區域的林業發展形成了“屏障”,事實上需要正視的是這些資源的存在蘊含著極大的機遇,但是這些資源本身是需要激活的,在缺乏體系性的資源支持(如人才、資金、技術、政策等)的情況下,這些資源往往都是“沉睡”的資源,不僅難以變成優勢,往往還容易使得人們陷入“坐井觀天”的格局里,從而成為區域林業發展的制約性因素,尤其是各個地方需要對本區域的人才、資金、技術、政策進行差異化、屬地化、特色化的“量身定制”,從而有效地促進區域林業的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