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文清
(福建省福州市長樂華僑中學,福建福州 350200)
在新課程改革的推動下,《高中地理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了高中地理教學不僅要求學生掌握地球環境的基礎知識,還要求學生認識到人類活動與大自然間的相互關系。基于這一點不難看出,環境教育已成為高中教學的固有要求,教師有必要將環境教育融入高中地理課堂的實踐部分。當前我國的環境形勢非常嚴峻,需要學生充分認識到環境問題的重要性,并加強學生保護環境和節約資源方面知識的學習。基于此,高中地理教師需要迎合可持續發展的發展理念,在高中地理課堂中開設環境教育,為我國培養出高素質的可塑型人才[1]。
“環境教育”主要是指圍繞人類活動與自然環境之間的關系,讓學生了解環境變化的相關知識內容。在我國高中的教學過程中,涉及大量與環境有關的知識內容,最為典型的就是地理課程。筆者認為,高中地理課程將“環境”作為一個章節進行講授是非常必要的,在學生們學習地理知識的同時,可以很好地引導學生進行環境的保護,最大限度地發揮高中地理課程的作用。而作為高中地理教師,則需要喚醒學生的人文保護意識,結合教學內容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自覺地開展課外有關環境保護的行動,以此來滿足高中地理課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學要求,培養學生保護環境的意識,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2]。
首先,進行環境教育是根據我國環境污染情況所決定的。環境破壞是一個國家經濟發展的必然路程,目前世界經濟比較發達的一些國家,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都是從破壞環境開始的,然后到保護環境、治理環境。這也是我國必經的一個階段。由于我國從改革開放到現在時間跨度比較短,環境治理近幾年才在我國逐漸被提出來。在我國針對環境保護機制仍沒有得到全面完善的前提下,高中地理教學開展環境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它可以讓學生了解到環境污染問題,并積極引發學生對環境問題的思考,樹立正確的社會價值觀。
其次,進行環境教育是地理課程的重要內容,它將人類活動與自然環境間的作用關系進行有效結合,并將其滲透在高中地理課程當中,不但可以使學生了解關于地球和環境的基本知識,還能夠幫助學生加強對保護環境、節約資源意識的培養,符合我國地理課程的教學標準和要求[3]。
在高中地理的課堂中開展環境教育,主要目的是幫助學生學習與環境相關的知識內容。高中地理教學的內容中存在大量自然環境的相關知識,針對我國自然環境的現狀,有必要結合實際情況開展相關知識的教學,在教材中安排大量屬于地理知識范疇以內的環境教育知識。在這樣的教學需求下,高中教師需要對教材內容展開深度分析,將地理教材作為環境教育知識的載體,合理進行教學設計。在進行教學設計的過程中,以開展環境教育為主要設計思路,確保在地理教學中開展環境教育具有較強的說服力,并引導學生在學習地理知識的過程中,對環境保護產生興趣,以達到環境教育的教學目的。
以《全球變暖》為例,教師在講授知識內容的時候,可以準備一些有關“全球變暖”的視頻和圖片,通過多媒體教學設備為學生逐一展示,并在展示過程中設置問題,如“是什么原因導致全球變暖現象的發生?”“全球變暖對地球造成的危害是什么?”“怎樣才能夠遏制或延緩全球變暖?”等。同時教師還可以播放環保漫畫——《出汗的地球》,讓學生從生動形象的漫畫中直觀地感受到氣候變暖給人類生活及地球帶來的不便與危害。在此之后,教師可以要求學生以小組討論的方式對環境保護問題進行探討,并最終落實到環境教育的主題上,告訴學生這種變化是一種“溫室效應”,主要是由于人類排放過多的二氧化碳氣體引起的,溫室效應還會進一步引發“蝴蝶效應”。同樣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設備播放有關“蝴蝶效應”的短片,引導學生對問題“全球變暖后對我們的日常生活還會造成什么樣的影響?”進行思考,通過小組間激烈的辯論,進一步總結學生們的觀點,指出全球變暖的危害。為了更好地培養學生們的環保意識,教師還可以在課堂上讓學生以角色扮演的方式將環境保護所涉及的事物進行情景再現,并強調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呼吁學生參與到保護環境的活動當中。在整個地理課堂的教學過程中,學生不僅在學習地理知識過程中表明了自己的觀點,還增強了學生的環保意識,具有良好的教學效果。
地理教師除了在課堂上進行環境教育外,還可以通過布置課外實踐活動來完成教學內容。教師可以在“世界環境保護日”當天組織學生進行有關環境保護的實踐活動,在課外與學生一同進行環境保護宣傳材料的分發工作,呼吁更多的人保護環境,讓環境教育走進社區、走進每一個家庭。通過實踐活動的參與,讓學生在身體力行當中樹立自身的環境保護意識,并鞏固自身有關環境保護方面的知識,讓環境保護不再停留于書本上,而是落實到學生的實際生活當中。學生在日常生活中也會采取環境保護的小行動,如節約水資源、不浪費糧食而實行“光盤行動”;對日常垃圾進行合理、有效的分類,將可回收的垃圾進行“回收再利用”;做好“白色污染”的防范工作,在超市中不購買塑料袋等。通過以身作則的方式、敢為人先的精神,來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從而在學生們的課外活動中完成環保教育。
傳授學生有關環境保護的基本知識、有效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是地理教學中開展環境教育的意義所在。因此,教師通過各種各樣的方式和渠道建立起地理知識與環保知識的聯系顯得至關重要。在開發課程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在假期中引導學生對環境問題進行調研,并以撰寫實驗報告的方式來完成課程的開發。學生可以通過選修《環境保護》來完成調研。學生對環境問題進行調研,不但可以幫助學生拓寬知識層面,同時也鞏固了學生所學習到的地理知識,通過實踐活動對其生存的自然環境有了一個充分的了解,達成地理教學的目標[4]。
綜上所述,面對我國新課標改革的章程,高中地理教師有責任和義務將“環保意識培育”的教學理念在教學活動中進行表達,喚醒學生們的人文保護意識,并在課堂中積極引導學生進行有關環境保護的課外活動。這不但有利于學生掌握地理的基礎知識,還可以幫助學生挖掘實際生活中的知識內容,在高中地理課程中最大限度上發揮環境教育的價值和作用,培養學生環境保護意識,促進學生健康成長,樹立正確的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價值觀,為我國培養高素質人才提供儲備力量。
[1]常悅.高中地理教學中實施環境教育的現狀及對策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5.
[2]于瀟.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滲透環境教育的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5.
[3]吳昊.論如何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滲透環境教育[J].中國校外教育,2014,(20):25.
[4]吳俊彥.環境教育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實踐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