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阜陽市臨泉縣宋集鎮楊小街中心學校 喬 銀
目標導向就是通過目標的引導,為教學指明方向。要求強化目標意識,在教學各環節的設計與實施過程中,都必須與教學目標相對應,克服教學的盲目性、隨意性。通過一個個目標的到達,讓學生有組織地掌握知識、技能,發展能力,促進個性的發展和人格的養成。
思維起始于問題。問題中心指的是:在教學內容的組織上,依據知識的發生、形成過程和學生的認識水平,對照相應的目標,精心設計一組具有內在聯系和一定梯度的典型數學問題,構成問題序列;在數學活動的組織上,圍繞與目標相應的問題解決來展開,選擇適合學生的活動形式。這里的問題指的是具有情境特征的問題,即:(1)接受性,學生愿意考慮且具有考慮它的知識和能力;(2)障礙性,學生不能直接看出問題的解法和答案,必須經過思考;(3)探究性,學生不能按常規去套,需要探索研究。
評價是教學過程中的控制系統。只要運用反饋的原理,通過診斷性評價、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的合理使用,自評、互評、主評等多種形式的有機結合,及時獲得關于結果、過程的信息,可以及時強化、及時調節、及時矯正,使教學實現自我改進。同時,評價可以使被評價者看到成就和不足,找到成敗的原因,激發學生的內在動機,促使學生主動改進、主動發展,使教學實現自我激勵,使評價服務于教學。
課堂操作程序是教學結構內諸要素之間關系的具體體現,展現了教學活動的內在邏輯關系,表現為活動次序的安排,使活動條理化。課堂教學結構的課堂操作程序大致分為以下六步
任何學習都是有先決條件的。實施診斷性評價,了解學生在新目標教學中所需要的認識、情感和心理動作的準備程度,并刺激回憶學習的先決條件,為新課做準備。診斷的重點是新知識的生長點,可以課前診斷,也可以是新課剛開始時進行,可采用提問、測試等形式。
提出目標是為了引起注意,啟動學生學習的內部動力,并激活監控。可以通過創設問題情境明確教學任務,提出教學目標,也可以以舊換新,提出問題,明確目標,這里所設計的問題情境通常是基本的,貫穿于整個課堂的情境,它應引起學生對掌握一般規律性的認識需要。
這一步是呈現設計好的問題序列,并指導學生進行問題解決的嘗試活動。要求從教材的知識結構和學生的認知水平出發,使問題設計在新知識的生長點和認識上的轉折點上,這樣有利于使學生突出重點,抓住關鍵,突破難點,縮短認識過程。
問題序列的呈現方式可以是一次性呈現,也可以是一個一個順次出現,由一個問題的解決提出下一個問題。
嘗試活動中,教師的指導是很重要的。教師的指導作用主要表現在:(1)指導問題的步驟:認識問題——尋找方法——實施方法——回顧并做進一步拓展研究;(2)指導問題解決的策略時要特別強調基本數學思想、方法的作用。在問題解決遇到困難時,基本數學思想和方法往往能夠幫助我們超越特定的情境,或變化情境以適應模式,或變化模式以適應情境,從而實現解題的突破。對基本數學思想、方法的掌握和運用,是關系到學生能否學好數學的核心問題。(3)指導學法;(4)注意對學生的情感激勵,要求教師對學生的可能成功抱有強烈的期望,情感因素是影響問題解決的重要因素。
這一階段中,評價主要有自評和主評兩種形式。自評表現在學生對嘗試問題解決活動形式的選擇和對問題解決進程的自我意識。主評表現在對學生障礙部位及其性質的診斷,并給予恰當的點撥。
學生嘗試后,有的同學把問題都解決了,有的同學可能有問題不會做,有的同學解法簡約,而有的則復雜,有的則是錯解等。通過交流,學生發表自己的見解,傾聽他人的見解,對不同意見的地方展開討論甚至爭辯。教師也可以在知識的易混處、思維的節骨眼上設計問題,引起討論等,從而使學生的思維處于最活躍的狀態,使問題更明確,印象更深刻。這使學生之間的互評頻繁,靈活性大,針對性強,具有診斷性和形成性功能。
在嘗試和交流活動中,要引導學生整理,使活動過程有序化、結果概括化、結論明確化。通過回顧,可以幫助學生理解并評價自己的學習過程,提高自己的元認和水平。同時要引導學生體驗成功帶來的積極情緒,審視成功帶來的技術性經驗,強化成功感。
這一步實際上是新知的形成性評價,對應于新知的掌握目標。為教學及時提供達標程度的反饋,以調節教學,進而強化、深化新知。
訓練中不能搞機械模仿和簡單重復,要進行適當的變式訓練,變換作為直觀對象的事例以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變更對象的非本質要素以突出對象的本質要素,變換問題中的條件或結論,轉換問題的形式或內容,配置實際應用的各種環境等。變式訓練對促進知識的遷移和學生個性的發展有著積極的意義。課堂上安排的訓練題的難度和數量都要適當。
組織和指導學生歸納出有關知識、思想方法和技能方面的一般結論,結合必要的講解,指出這些結論在整體中的相應關系,使知識、思想方法和技能方面的結論進一步系統化、概括化,并納入學生的認知體系,從而確保學生能掌握完整、系統的知識體系,培養學生的數學觀念,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
這一步主要在課外進行,是課堂教學的延伸,其作用是增強保持,促使遷移,促進個性的發展,對應于掌握目標和發展目標,它既是本節課的課時終結性評價,也是下次課的診斷性評價,并直接為教師的課外個別輔導提供依據。訓練題分兩部分,即必做部分與選做部分。必做部分除了必要的模仿練習外,主要采用變式題,題目要有層次,有適當梯度,以達到以新帶舊、循環鞏固的目的。選作題主要是課題問題的發展,培養學生的一般化、特殊化、限定、類比等探索問題的方法,培養數學的應用意識和創造才能。
以上六步是一個整體,反映了一個完整的學習過程。由于教學系統是極其復雜的,教師和學生這兩個要素又十分活躍,學習任務的性質也不盡相同,因而在實際應用中,以上程序也可以做些變化,如第四步與第六步可以合并,第三步與第五步可以合并,再如第二步也可以由教師再現嘗試問題解決的過程,采用有意義的接受方式等。但這一教學結構的基本特征不變,即“目標導向、問題中心、評價調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