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蘇州高新區通安中心小學校 章 靜
“問題意識”就是指在一定的教學情境下,學生善于發現問題,并運用自身已經掌握的知識進行問題的探究,這是學生解決問題的基礎條件。那么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應怎樣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呢?
新的教育觀念要和社會的發展相適應,知識經濟社會的發展和全球化進程的加快對教育事業提出了新的挑戰。小學數學新課標有著明確的規定:“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習的指揮者、引導者和合作者?!闭n堂教學要按照學生的發展實際來進行,學生自然是課堂學習的“主角”。
培養的是學生的“問題意識”,自然就要把學生放在最主要的位置上。首先要做的就是改變教師的教學理念,師生角色發生相應的變化。教師要從一個“傳道授業解惑者”變為一個促進學生發展的“引路人”,要降低教師的權威,轉變為學生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教師要和學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對所有的孩子一視同仁,鼓勵每位學生都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當學生提出問題的時候,教師要認真傾聽,即使學生的提問很幼稚,教師也要耐心聽學生說完,鼓勵學生大膽說出來,保護好學生的好奇心,好奇心是學生提出問題的有效源泉,引導學生敢于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認真對待學生的個性差異。要把課堂真正交給學生,要真正樹立學生為本的發展理念,教導學生學會學習,使得課堂真正成為教師和學生發展的主要陣地。
例如:教師在教學《認識角》時,可以出示一些和交通標志有關的實物,如出口指示牌(長方形)、轉彎指示牌(三角形)和限速警示牌(圓形)、手巾(正方形)等,讓學生比較它們的不同(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都有角,而圓形沒有角)。
師:這些是什么?
生:交通標志。
師:它們有什么不同?
生1:有些是圓的,有些是方的。
師:還有嗎?
生:轉彎指示牌表示……限速警示牌表示……
生2:我不同意。
(接著學生爭論起來)
在這樣“滿堂問”的課堂教學中,課堂氣氛看起來是活躍了,但是學生學到的并不多。老師總想讓數學跟實際生活聯系起來,有時會拋出一些沒有用的問題,這樣隨意的提問就不能發揮提問應有的價值。教師問題要控制好度,當學生的思維能力偏離方向時,教師要注意及時糾正過來。
“問題情境”就是讓學生在一個充滿問題的氛圍下,通過發現問題、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來學習數學。激發學生興趣的問題情境,就是要求教師為學生創設的問題情境充滿著樂趣。 學生對有興趣的東西才會認真去學習,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課堂教學中。在有趣的學習環境下學習難以理解的數學知識,在興趣的支撐下研究問題、解決問題,學習到數學知識。
課堂的有趣性是影響學生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的關鍵因素,小學生的學習興趣的來源都是好奇心。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注意創設有趣的問題情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到課堂教學中來,把抽象的數學知識寓于有趣的教學情境中,使得學生在興趣的帶領下探究問題、解決問題,學習知識。
例如:
1.學生試著想一想:給學生列出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三角形的圖片,讓學生回憶前三種圖形的面積計算辦法,再想想三角形面積該怎樣計算,如何進行推導計算。
2.操作驗證:根據你的想法,自己驗證下吧!教師在旁邊負責指導。
師:有哪位學生愿意說說,你是怎樣驗證的?得出了怎樣的結論?
根據學生的描述得出結論:一張三角形紙片的三個角向內對折,變成一個小長方形,得到長方形的長是原來三角形底的一半,寬就是三角形的高的一半,為此,三角形的面積等于小長方形面積的2倍。2倍與其中的一個“一半”抵消,還剩一個“一半”,因此,三角形面積等于底乘以高再除以2。
3.繼續引導:這個想法怎樣?其他同學還有不同的想法和做法嗎?
生:將三角形的頂角向底邊平行對折,再沿折痕剪開,把得到的小三角形沿中間對折再剪開,分別補在剩下圖形的兩側,變成一個長方形。三角形的底沒變,高縮小了一半,所以,三角形的面積等于底乘高再除以2。
師:同學們覺得這個辦法怎樣?同學們在研究三角形面積時想出的推導辦法還真多,那么,同學們覺得這兩個辦法哪個比較好?
師:不管使用哪種辦法,我們可以得出的結論就是——大家一起說:
生:三角形面積等于底乘高除以2。
核心素養導向下的小學數學課堂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就要使得學生在一種輕松愉快的教學氛圍下進行學習。良好的課堂形成學生敢于提問、樂于提問、善于提問的學習環境,這樣的課堂才是有效的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科學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