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泉州市德化縣第三實驗小學 陳麗玲
在《數學課程標準》中指出,應該“從學生實際出發,創設有助于學生自主學習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通過實踐、思考、探索、交流等,獲得數學的基礎知識、基礎技能、基礎思想、基礎活動經驗”。因此,在教育學生的時候,創立和依托新的情境,在一定程度上對于學生在情境中提高數學能力有很大的影響。
數學來源于生活,生活中處處包含著數學。小學生不過幾歲,最大的也就十一二歲,他們對生活的接觸時間還十分短暫,因此,在生活中汲取的知識也是屈指可數,他們所知道的不過是淺顯且經常被人們談及的內容。生活中是我們常常接觸的,借此來學習知識會更加易懂并且迅速。在課堂中的數學素材對于學生而言還是過于抽象,沒有代入感,但是,在生活中仍能夠發現它們的“身影”。所以,老師應該有一雙善于發現的眼睛,留意身邊的點點滴滴,為學生找到生活中的數學素材,同時也與學生的生活息息相關,這樣,學生會很輕易地懂得老師的教學內容,容易接受,就能更快地掌握這一知識點,從而提升學習效率。創立合適的、生活性的問題情境,使學生更能身臨其境地感受到生活中的數學。
如在學習《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這節課時,我根據學生的生活實際情況,在前一晚,讓學生回家收集家中是長方體與正方體的物品,然后帶到教室來,同時也要準備筆、剪刀、紙等,讓學生自己做一個長方體或者正方體出來。課堂上,學生的課桌上擺滿了各種各樣的長方體與正方體,比如牙膏盒子、墨水盒子……接下來,就讓學生用剪刀將盒子剪開成一張紙,接著按照剪開的樣子在自己帶的紙上畫出來,然后剪下來,最后將剪下來的紙疊成一個長方體或者正方體,用學生自己做出的長方體、正方體學習今天課程的主要內容。很快,在老師的引導下,學生會情緒高漲地發現正方體有六個面并且六個面是大小相等的,而長方體同樣有六個面,但是它們的面卻是兩兩相等的,每個形狀中都是由八個頂點與十二條邊組成的。課堂中的動手會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他們對本節課的內容更加有興趣,從而提高他們的參與度,最終達到高效教學的目的。
教育家布魯姆說得好:學習最好的刺激,乃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有了矛盾,也就有了問題。從矛盾的問題中去提問分析,能刺激學生的求知欲,引起學生對學習內容的興趣。學生的思維如同一泓平靜的湖水,通過課堂創設沖突,就好像往湖水中投入一粒石子,讓學生的思維活躍起來。作為一名教書育人的老師,我們要全面了解學生的情況,比如他們以前是如何學習的,他的學習方式給予他多大的成果。將新的數學知識點和他們腦海中本就存在的對此知識點的認識相聯系,找出異同,不同的地方就是老師需要著重強調的點,在這個基礎上,老師也要準確掌握學生認識沖突的程度,結合日常生活,創設障礙,在開闊學生思維的同時,激發他們的求知欲與求勝欲,加大他們解決問題的欲望。
比如,在學習“統計”這一知識點時,我們可以以同學們感興趣的經常玩的套圈為背景,組成一個小比賽,最終的結果為三個男生一共套中了18個,而四個女生一共套中了20個,那么,是男生套得準些還是女生套得準些呢?可能有回答男生的,也有回答的女生的,男生的人數與女生的人數不相等,套中的圈數也是不相等的,我們該如何回答這個問題呢?讓學生說說自己的想法,從而產生沖突——誰套得準些呢?學生探究新知識的欲望便會油然而生,老師再適當給點提示,降低學生獨自思考的難度,加大他們解決問題的想法。最終,通過平均數這一個知識點來解答這個問題,男生每一個人可以套六個,女生每一個人可以套中五個,所以,男生套得準些,用實例讓學生了解平均數并且學習它。
以前的數學教學,主要就是學生面前放著一本書,坐在座位上聽著老師自己40分鐘的講解,脫離生活實際,過分依賴老師,將學習變成一種灌輸式教學,而忘記了學習其實是一個需要自己探索的過程,學生就是一個容器,老師不斷地將大量的知識倒進去,從而忽視了學生本身,他們是有思想的人,在面對毫無樂趣的課堂時,會大大地降低他們的活躍性與學習的積極性。由此,我們應該讓學生快樂學習,在枯燥的課堂中時不時地穿插一些小游戲或者小活動,讓學生不要緊繃40分鐘,在課堂上也要能夠輕松學習。同時,一個星期中也可以挑出一節課的時間“包裝”知識點,這個知識點可以是這個星期中學過的舊知識,起到復習鞏固的作用,也可以是接下來要學習的新知識,起到預習的作用,總之,用學生感興趣或者能接受的方式去傳遞知識,新鮮、生動、豐富的內容促進學生的學習興趣。
如在學習除法時,提出問題:9個草莓,分到3個盤子里,每個盤子里可以放幾個呢?對于這個問題,熟悉九九乘法表的學生可以很快答出3個,加法學得好的學生知道3個3相加等于9,但是不會的同學怎么辦?于是我們可以將這個內容變得富有趣味性,帶一些草莓、一些盤子,一一去擺,老師先從簡單的題目開始,將學生的情緒與自信調動起來之后,再逐步提升難度,富有活動性的知識會讓學生想學,在輕松記得知識點的同時,也在加深對此知識點的印象,為之后的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創設活動性的問題情境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好玩好學,調動他們的學習興趣,培養他們的動手實踐能力,又讓他們在自主探索過程中發現生活中有很多除法應用的情況,體會除法的意義,可以說是一舉多得。
當然,課堂問題情境創設方法是多種多樣的,一位教育家說過:“教育的藝術不在于傳播的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如果說教育是藝術,那么創設問題情境就是在給藝術錦上添花。因此,依據自身的生活經驗出發創設各種問題情境,帶領每個學生加入學習的集體中,引導他們有效學習,將學生放在課堂的主體地位上,這樣才會使我們的數學課堂充滿活力,讓每個學生都能真正學到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