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碧英
(重慶市萬州區白羊中心小學,重慶 404100)
小學數學具有抽象性和邏輯性,假如我們鄉村數學教師采用傳統的教學方式,會讓學生失去學習的興趣。因而我們巧用生活教學方式開展教學,增強數學教學的生活氣息,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小學數學教師可以從學生熟悉的生活角度出發,創設數學教學情境,使學生認識到數學的生活意義,并全身心投入到數學的教學中。與此同時,小學數學教師要適時地引導學生思考,提高學生運用數學知識的能力。
比如,在講授“分數乘法”這節內容時,我運用生活中的案例作為教學內容,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其運用數學知識的能力。具體操作如下:首先,創設生活化的問題。我板書如下的問題:小明家一共有5000平方米地,其中1/5種花生,4/5種玉米,小明家的玉米和花生各種多少平方米?其次,引導教學。我對學生說:“假如要是你家的地這樣種農作物的話,你會如何計算呢?”因為每位學生家里都有地,所以學生的興趣被激發出來。小陳說道:“這怎么算呀?”我微笑說:“你們要注意其中1/5的單位‘5’是什么?”小寓說:“是5000平方米!”我微笑說:“很好!那么5000平方米的1/5是多少呢?你們可以聯想之前學過的知識!”小羅說:“5000平方米的1/5,就是將5000平方米平均分成5份,取其中的一份,是1000平方米!”我微笑說:“你的答案非常正確!”再次,出題進一步鞏固教學內容。我對學生說:“小亮家一共收了3000千克的糧食,其中1/6為高粱,剩下的全為玉米,那么高粱和玉米各有多少千克?誰可以告訴我答案,并將具體思路說明!”小艷積極地主動站起身說:“高粱有500千克,2500千克是玉米。這道題的單位‘6’為3000千克糧食!”我點點頭說:“你的答案非常正確!”我運用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使學生感受到數學與他們生活的關系,激發其學習和運用數學的興趣,提升學生運用數學的能力。
小學數學教師開展教學時,不僅讓學生能夠靈活掌握數學知識,更要讓其體會數字背后的深層次含義,從而幫助學生樹立良好的品德。與此同時,教師可以讓學生觀察生活,并以數學的眼光看待生活,進而對生活多一層理解。
比如,在講授“扇形統計圖”這節內容時,我運用生活實踐的方式,讓學生探究生活中的數學奧秘,從而加深其對于生活的理解。具體操作如下:首先,創設問題。我板書如下的問題:小明的媽媽的一天時間安排:小明的媽媽總共的時間為15個小時,其中上班花費8個小時;接送小明上下學和自己上下班用2.5個小時;做家務用4小時;自己休息0.5小時。問題為,你能用扇形圖將小明媽媽工作多長時間、收拾家務時間、上下班及接送小明上學的時間表示出來嗎?各占多少百分比?最后,詢問結果。在學生計算結束后,我詢問:“誰可以展示自己的扇形統計圖?”小碧說:“在我制作的扇形統計圖中,小明媽媽的工作時間占54%,做飯及收拾家務占26%,路途中花費的時間占17%,媽媽休息的時間為3%!”我微笑說:“小明媽媽就像是我們的媽媽一樣,她將大部分的時間放到了這個家里,而自己的休息時間很少,你們可以為自己的媽媽做些什么呢?”小悅說:“我可以每天為媽媽做家務,讓她多休息一會兒!”我運用數學知識,開展生活化教學,不僅使學生掌握知識,而且讓其學會了感恩。
在生活中有很多數學知識,而我們數學教師可以將生活中常見現象,讓學生運用數學的思維思考生活現象背后蘊含的數學道理,并適時地引導學生,從而提升學生對于數學知識的理解力。
比如,在講授“圓”這節知識時,我讓學生思考生活中的常見現象,并適時地引導,提高學生對于知識的理解和運用能力。首先,提出問題,適時引導。在開課后,我詢問學生:“為什么自行車的輪子要設計成圓的?而不設計成正方形、三角形?你們可以運用自己學習的工具制作相關的圖形進行實際操作,還可以結合圓的知識!”其次,巡場觀察。我會關注學生的做題動態,并適時地予以引導。最后,展示探究成果。我截取其中一段進行介紹。小秀主動站起身說:“因為在這三個圖形中,只有圓的中心到周邊的距離相等,在自行車運動時,會比較平穩。而三角形運動時,因為三角形中心到頂點的距離與到三角形邊的距離不相等,因此在運動時會發生顛簸,所以車輪要用圓的!”我通過采用生活化的問題,激發學生的思考,并適時地引導,從而使學生增強對于數學知識的理解力和運用能力。
總之,我認為農村小學數學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不僅要深究教材,還要從學生的認知規律和生活出發,并努力探尋教材、學生的認識和教學方法的重合處,從而找到學生學習的最近區域,進而提升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的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