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綿杰 付傳捷
摘要:在校大學生自殺在近年來呈現出上升的趨勢,幾乎每年都會發生自殺事件。導致大學生自殺的原因有很多種,也關系到高校的法律責任。因此本文將對在校大學生自殺的原因進行分析,并提出大學生自殺事件高校法律責任的預防以及解決機制,以有效的避免大學生自殺事件的發生,完善相關法律。
關鍵詞:大學生;自殺;高校;法律責任
中圖分類號:D92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4379-(2018)29-0227-01
一、大學生自殺原因
(一)家庭因素
家庭因素主要是指家庭對大學生的過度保護或監督、打罵、來自家庭的過高期望等。因為不合理的教育方式、家庭經濟不好,背負太多的希望,使大學生心理壓力巨大。最終不堪重負,通過自殺的方式尋求解脫。另外,突然的家庭變故也會導致大學生心理達到承受的極限,選擇自殺。
(二)學校因素
大學生進入校園后可能會難以適應學校的生活,再加上考試、畢業、各種證書的壓力,以及交友和導師關系的影響,使學生可能會產生抑郁心理。如果沒有進行及時的疏導,很有可能會選擇自殺。
(三)社會因素
社會因素主要是指就業壓力以及不良社會風氣,當前大學生就業難,工資低,對于一些本身就自卑的學生來說,這會使他們產生巨大的壓力。再加上網絡的發達使各種不良信息滿天飛,對大學生產生了不良的誘導。使大學生在網上找到眾多“同類”,增加了大學生自殺的“勇氣”。
(四)情感因素
情感因素主要是指戀愛上的情感,大學是大學生戀愛的高峰期,同時失戀的幾率也非常大。當雙方觀念產生差異,或一方移情別戀等導致戀愛失敗后,大學生可能一時難以接受這個結果,難以承受戀愛失敗產生痛苦,沖動之下通過自殺來結束失戀的痛苦。
二、在校大學生自殺引發法律問題的預防和解決機制
(一)建立心理危機預防機制
大學生自殺的原因有很多種,包括家庭的影響、教師的態度、社會環境,以及自身心理等多種因素的疊加,因此大學生自殺所涉及的法律和責任也就更加復雜。高校建立心理危機預防機制應該從以下幾方面進行:首先,要在高校內進行心理疏導的宣傳,使大學生正視自身可能存在的心理問題,從心理上接受通過心理咨詢使自己具備健康的心理;其次,應該定期展開心理健康的講座和培訓,讓學生具備一定的自我心理疏導能力,能自己進行解壓;再次,應該多關注大學生,當發現有異常心理和行為的學生時,應該積極主動和其聯系,尋找心理問題產生生原因,為其提供良好的幫助;最后,院系應該和學校心理咨詢室之間經常溝通,及時發現學生心理問題,關注學生心理的變化,以做好預防措施,最大化避免大學生心理危機。
(二)完善我國現行法律規定
當前我國,尚沒有在校大學生自殺引起的高校法律責任規定,因此在大學生自殺事件上,高校缺乏相關的法律機制,應該進行完善。第一,立法。通過立法的形式,將各個責任主體的責任進行明確,以在大學生自殺事件發生后,為清晰判定高校和學生各自應該承擔的法律責任,提供清晰而準確的法律依據,確定雙方應承擔的賠償和責任。第二,對現行的《學生傷害事故處理辦法》(以下簡稱《辦法》)進行進一步的完善。《辦法》是2002念頒布的一項針對學生傷害事故的法律,雖然能為大學生自殺事件責任的判定提供一些充足的法律依據,但也存在自身的不足。比如《辦法》沒有對學生的民事行為能力進行清晰的規定。只簡單的將小學生列為為民事責任主體,中學生列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主體,大學生則具備完全的民事行為能力。因此,應該將《辦法》進行進一步的完善,包括各個主體民事行為能力的清晰劃分,責任的鑒定等等,或進行不同主體法律的分類,使與大學生相關的法律制度更加全面和完善。第三。根據我國當前的國情制定《校園安全法》,這是我國當前比較欠缺的法律制度。盡管相關的法律制度也存在,但針對校園安全的法律,以及大學生自殺的法律幾乎沒有。因此,我國很有必要根據當前高校管理情況、社會環境等各項國情,來制定一套完善的法律制度。
(三)建立高校法律責任社會化分擔機制
無論是在校大學生的自殺,還是后續的賠償,都會對高校的聲譽和未來的發展產生影響,因此建立社會化分擔機制對高校來說也尤為重要。通過社會救濟,降低高校需要承擔的損失,確保高校未來發展的穩定。第一,可以借鑒我國當前施行的機動車輛第三者強制責任保險法律,在高校建立責任保險制度。其二,建立社會公益制度。高校可以聯合當前社會上的一些公益團體,以及尋求政府的幫助,建立一個三位一體的在校大學生自殺賠付基金,借助社會和政府的力量,幫助高校分擔賠償。第三,國家應該建立合理的國家賠償機制。由政府承擔一定的在校大學生自殺賠付金。
三、結語
在校大學生自殺已經成為當前社會上十分嚴重的一個問題,高校和家庭、社會可能都存在一定的責任。對于高校來說,要做好在校大學生的心理疏導工作,分析在校大學生自殺的原因及影響因素,聯合社會、家庭、教師等各方面力量,來幫助大學生,使大學生能在一個健康合理的壓力環境下學習。
[參考文獻]
[1]陳曉英,楊舜堯.大學生自殺現象分析及干預對策[J].中國校外教育,2009(04).
[2]周彬.直論學校與學生之間的法律關系[J].教學與管理,20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