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江陰市第一中學 郁中華
數學變成了讓學生極為頭痛的學科,對學習數學產生了恐懼感,逐漸失去了克服數學難題的信心和興趣,這也是許多學生進入高中后數學成績一落千丈的原因,應試教育下的傳統教學模式已經不能解決這個問題,所以出現了創設情境的數學教學理念,能順利地解決高中數學的學習難題,并有效提高課堂效率。
情境教學方法集結了無數任課老師的實踐經驗和智慧,多方面、多角度地將知識注入課前營造的環境中,引導學生做出適當的反應,其作用不僅有利于學生在特定的情境中激發興趣,使他們對所學內容有更深刻的記憶,而且幫助學生更簡單明了地了解、理解知識點,可以在練習中靈活運用、舉一反三。其實,情境創設原本在一些文科科目的記憶方面有相應的應用,比如,歷史上年歷事件表、地理上的地圖冊,想象和聯想出來的情景對這些知識的記憶很有效,但經過老師們的探索和創新,發現創設情境的教學方式對于高中數學的教學也很適用,特別是對知識的理解和應用,離不開學生的想象。
在熟悉的生活化的環境中,學生更容易接受和理解所學知識,所以教師可以由感性的認知來創設情景,引入對數學知識理性的思考。比如老師在創設學習“函數的單調性”的情景時,可以將不同的函數圖象和語文知識結合起來,調動同學們盡可能地用合適的四字詞語描繪函數的曲線變化,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興趣,紛紛利用自己熟悉的、生活中學過的成語來進行描述——節節高升、蒸蒸日上、每況愈下、直線下降等,描述三角函數的圖象時,則有此起彼伏、顛倒乾坤等。激烈的討論和搶答迅速使課堂氛圍升溫,教師就可以自然而然地提出問題,引入教學內容,讓同學觀察函數圖象的變化趨勢,布置思考任務,如兩者有什么區別,產生差別的原因又是什么,如何站在數學的角度說明其影響因素等,這就是由實際生活又回到數學課本上的理性認知和分析,使“y隨x的增大而增大”的特征更加容易地被學生理解,進而讓學生自己推理得出函數的單調性。通過發現和運用生活中的例子,加強數學和實際生活的聯系,激發了學生的興趣,提高了課堂的效率,并逐層加深了對知識的認識。
隨著多媒體教學設備在各學校的廣泛使用,利用多媒體設備可以將音頻、視頻、圖片、文字有效整合起來、以多種多樣的形式展示出來,使學習變得更加有趣,在面對抽象難懂的數學相關概念以及定理時,教師可以物盡其用,利用多媒體教學設備聯系現實生活,整合現有的教學資源,創設相應的教學情景,并體現在課堂上。比如在學習數學教材中幾何這一部分的時候,許多圖形關系復雜、概念抽象,不適合板書,例如空間中直線與平面、平面與平面之間的位置關系,不管老師如何講述,很多學生還是不能理解直線與平面、平面與平面的距離具體是哪一段,這種情況下,老師利用多媒體教學設備可以作出清晰又規范的圖形,直觀地將圖形呈現在學生面前,幫助學生觀察理解,甚至可以通過播放動態的視頻,提升學生的空間想象和空間思維能力。
傳統教學模式下,教師在課堂上總是以一種主動的強勢的角度對學生進行知識“灌輸”,學生則是長期處于被動接受的狀態。應試教學下,要求學生思想跟著老師走,從而限制了學生的思維,孩子們的思想逐漸固化,為了做題而學習數學,然而這種學習方法并不適合所有的同學,接受能力稍差的同學必然跟不上這種節奏,學不會知識點或者是不能靈活運用,都會導致學生在平時的練習和一次次不理想的考試成績面前逐漸喪失興趣和熱情,所以很多高中生對學習數學產生厭惡、恐懼的心理。創設情境的教學方式改善了這一問題,情景教學的有效運用,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比如,當學生在學習二次函數時,遇到了理解上的障礙,教師可以通過用汽車的數量情景模擬來進行二次函數的教學,新奇的教學方法容易引起學生的學習態度的變化,因為數學與生活的聯系,他們的學習積極性被調動起來,學生就會在數學學習的過程當中表現出主動熱情的學習態度,在數學中獲得一定的樂趣。所以當學生面對枯燥的數學知識的時候,教師將課堂內容帶入預設的情景,讓晦澀難懂的教學內容被生動形象地展示出來,達到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活躍課堂氣氛的作用。
事實上,教學過程本身就是要以學生為主體進行的,目的是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探究性學習能力以及敢于質疑的魄力和創新的精神,讓學生運用其嚴謹的邏輯思維能力和整合能力對所學的數學基本知識在腦海中有條理地記憶和掌握。將情景教學模式應用于高中數學教學中,并且根據教學內容創設合適的學習情境,不僅增強了師生間、學生之間的平等交流與互動,更是有效提升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而且幫助老師找出了學生普遍存在的問題,反思總結在教學過程中應該針對學生的特點和教學進程將重點放在什么地方,有助于教學質量的提高。
綜上所述,研究者先從創設情境的內涵介紹其基本內容,再從創設情境在高中數學教學中的實際應用和實施方法以及對高中數學教學產生的積極影響做了簡單闡述。創設情境教學從根本上彌補了傳統教學方式的不足,解決了數學課程難以理解、學習乏味、課堂效率低等問題,對高中數學教育改革和教學形式的創新起到了積極的創新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