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明艷
(江蘇省南京市金陵中學河西分校,江蘇南京 210000)
高中地理新課程標準中強調指出,教師在教學中,不僅要求學生理解地理的基本知識和基本規律,掌握更多的地理技能,利用地理思維解決地理問題;還要求學生吸收更多解決地理問題的方法,從而促進高中學生可以在有限的學習時間里,培養自主學習地理的意識和能力,更快更好地提高學習地理的效率,做到活學活用,學以致用[1]。筆者根據自己多年的高中地理教學實踐經驗,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了初步探討。
高中地理教師在進行教學時,要把傳統教學模式中的“教”更新為“學”的新型教學模式,就是要根據班級學生的學情,精心設計正確、合理的學習方法,使他們在較短的時間內能夠更快地掌握地理知識。俗話說得好:“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只有引導學生自身掌握各種學習方法,他們學習起來才可以便捷、輕松、容易,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才會越來越強。比如在教學《農業地域的形成與發展》和《工業地域的形成與發展》的地理理論知識時,筆者引導學生先閱讀然后找準關鍵詞,再進行記憶;而在學習《自然界的水循環》和《大規模的海水運動》時,筆者則采用讀圖法和歸納法,讓學生更好地理解這些教學內容;同時,筆者指導學生根據地理教材中的活動建議,自己制訂學習計劃,讓他們不再是一味地被動學習,而是根據自己的實際能力自主學習,讓他們感受到主動學習的樂趣,最大限度地開發自己的地理思維,進而提升他們的學習效率。
多媒體技術被植入到課堂教學中,不僅因為它可以給學生呈現圖文并茂、聲形兼備的教學內容,而且還可以激活他們的感覺器官,激發他們學習地理知識的欲望。新課改也一度強調:“教師在地理教學中,要多采用一些現代電腦技術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由此可見,高中地理教師在教學時,要強化信息技術教學手段,改革以往單一的教學模式;同時,教師如果在教學內容和教學評價中,能夠借助信息技術這個載體進行教學,那么不僅可以營造歡樂、輕松的課堂氣氛,而且還可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充分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提高他們自主學習的意識和能力。比如在教學《冷熱不均引起大氣運動》這一節內容時,傳統的高中地理教學方式,一般是地理教師在黑板上用粉筆畫下靜態的冷氣流和熱氣流,然后為學生進行講解和演示。這樣的教學方式不但讓學生理解不到位,對學習地理的熱情驟減;而且他們也無法在頭腦中形成直觀形象的認知表象,從而導致他們對于地理的認知只是停留在表層水平,無法深入地理解以及吸收地理知識。而采用多媒體技術中的Flash動畫,可以為學生呈現冷熱氣流相遇時引起的大氣運動的現象,讓他們通過Flash動畫,獲得最直觀的視覺享受和體驗,真正理解形成大氣運動的原因以及過程;而且,在課下教師也可以讓學生自己制作有關地理內容的PPT,并且在課堂上嘗試著演講。這不僅可以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和語言表達能力,而且也讓他們體會到信息技術可以作為獲取地理知識的有效途徑,從而督促他們形成自主學習的習慣,從而有效地達成課堂教學目標。
一位著名的教育學家曾經說過:“生活就是最好的老師,以生活為背景展開的教育是活的。”照本宣科的傳統地理教學已經與學生的生活嚴重脫節,不能與新課標中提到的“建設開放式的地理課程”的理論相適應[2]。所以,高中地理教師要聯系實際生活中的地理知識,讓學生感受到教育的靈活性和教育的應用價值,從而讓他們可以從學習生活中的地理知識上升到學習對他們終身有用的地理。比如在學習《交通運輸的方式和布局》時,筆者為學生分析了影響交通運輸布局的因素,得出的結論是:山區的交通路線是沿著山谷和河谷以及等高線相同或者相近的地區布局;而與之相較的平原地勢平坦開闊,適宜在兩城鎮之間的線段布局。然后,筆者接著在黑板上,以畫圖的形式講解了這兩種布局的地理位置。在學生對交通運輸布局的知識充分理解之后,筆者讓他們思考:“大家根據我們這節課所學的地理知識,來解釋一下我們家里以及學校周圍的交通布局。”話音剛落,他們就積極地舉起了自己的手發言,甚至有一位學生還對學校周圍的交通布局提出了改革的建議。對于他的質疑精神,筆者給予了鼓勵和表揚。這樣不僅能夠使學生保持勇于探究的熱情,而且還能激發他們敢于提出問題的學習精神,有效地培養了他們的創新思維,使得課堂教學更加高效。
高中地理教師在教學時,要想在學生的頭腦中建立一個完整的知識框架,就需要有方法、有技巧地在舊知和新知之間進行銜接和融合。這樣一來,既可以做到“溫故而知新”,又可以實現“學無止境”,幫助學生在實際運用理論知識時可以游刃有余、有的放矢。在運用的過程中,學生不僅可以收獲一些學習的心得和經驗,而且也能促進他們的涵養提升,整合知識的能力日趨提高,不斷突破自己,取得優秀的成績。比如在學習《人類與地理環境的協調發展》中的第二節內容《中國的可持續發展實踐》這一節課時,筆者先讓學生把上一節所學的《人地關系思想的演變》用樹狀圖表達出思想的演變以及過程;接著,引導他們學習新課,并且也能幫助他們梳理清楚在“人地關系思想”的引導下中國是如何進行“可持續發展實踐的”;然后,讓他們根據現實生活中的一些可持續發展策略,分析它們的意義所在。有的學生就說到“荒漠化的防治工作”;還有的學生說到“控制人口數量”等策略。除此之外,筆者還通過結合我國國情,說明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的必然性和唯一性,不僅可以加強學生對我國國情的了解,而且也可以加強他們的愛國教育,培養他們的愛國精神;從而幫助他們養成正確的情感態度觀。教師在引導學生整合零散的地理知識時,不僅會潛意識地影響他們養成自主學習的態度,而且也會讓他們歸納、整理和統合知識的能力更上一層樓;學生在形成這種能力之后,還可以將其遷移到其他科目的學習中去,進而可以讓他們各科的成績共同提升。
總之,地理課堂是學生獲取地理知識,生生自主合作、交流探索以及師生互動的重要平臺。因此,高中地理教師在授課時要充分利用這個平臺,幫助學生完成對各個地理知識點的理解和考點內容的解讀;扮演好“指引者”的角色,培養他們自主學習的能力和自主探究的精神,為他們牢固地掌握知識點奠定良好的基礎,使得他們解題的正確率和速度都能得到真正的提高,進而提升他們地理學科的核心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