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龍巖市新羅區西陂大洋小學 易錦泉
新課標指出數學教學要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讓學生了解數學的思想和思維模式,將數學思想通過生動有趣的事例展現出來,從而提高學生對數學的興趣。“找次品”是數學五年級下冊“數學廣角”中的相關內容,就是讓學生在外觀、合格品相同的天平上找到質量存在差別的次品的活動,讓學生感受到解決問題、探索問題的過程。
在課程開始時,拿出2個球,讓學生找出其中的次品,之后拿出3個球,讓學生思考在3個球中怎樣找出次品。從3個物品中尋找次品是基本模型。實際教學可以利用乒乓球等道具來模仿秤,這樣可以更加形象化這個問題,從而降低學生思考這個問題的難度,保證學生能夠初步完成推理。學生經過操作,會得到相關思考:在3個球中尋找次品,3個都稱一次,可能會在左、右、外天平中存在次品;每次稱一次,都可以將物體分成3部分,這種思考方式屬于“三分法”。
本文實驗只是讓學生從3個物品中尋找次品,沒有讓學生繼續在4、5、6、7個物品中進行次品尋找,這是因為不管是幾個物品,不管將它們平均分成兩份或是三份,稱的次數都是相同的,這樣也無法更好地讓學生感受到“三分法”的優勢,所以,實際教學可以讓學生從8個物品中進行次品尋找。
對于優化問題來說,多樣性是探討問題的關鍵。為了保證學生探索問題的多樣性,教師可以讓學生自主進行實驗,經過學生之間的討論和交流,會形成不同的實驗模式,從而得到多樣性實驗結果,這也是進行優化問題的關鍵。學生在以往的實踐操作中,多是認為平均分成兩份的操作比較簡單,但是經過操作,學生會發現平均分成兩份這種方法得到的次數不夠,從這個操作中也讓學生認識到實踐出真知,從而加強學生對該問題的印象。
在找次品的二次優化中,需要讓學生了解,不管分成幾份,在天平上找次品,其實都是將物品分成三份。比如:分成8(2,2,2,2),在天平左右兩端各1分,外側兩份可以作為1份進行觀察,實際上就是8(2,2,4),天平的結構也決定采取“三份”分成方法是最優方式。但是同樣是進行三份分成的物體,有的秤次數多,有的卻次數少,老師可以給學生留一個懸念,讓學生進行探索。
讓學生從9個物品中尋找次品,再進行優化次品問題研究。在之前的實驗中,學生已經建立了“分三份”的思維意識,所以,學生會出現以下幾種分法:9(2,2,5)、9(1,1,7,)、9(3,3,3,)、9(4,4,1)等。讓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尋找平均分成三份的最優方法,同時讓學生考慮為什么這樣分是最好的方法?這個問題可能需要概率的相關知識進行解答,可能超出了學生的理解范圍,但是,教師還是要學生被動理解。
在尋找次品過程中,每稱一次都是在縮小次品尋找范圍。在第一次稱完后,需要將多個正品排除,只有用到的次數越少,才有可能找到答案。這時學生可能得到相關結論:只有將物品平均分成三份,稱的次數才能不斷減少。另外,關于“無法分成三份的數量如何解決?”這個也需要引導學生進行解決。從8個物品中尋找最優解決次品的方法,可分為8(3,3,2),這樣使用的次數就會不斷減少,之后接近平均分。經過這種對比學生會發現,在天平上尋找次品,首先要將物品平均分成三份;其次,盡量都是平均,無法平均的只需要少一分差值就行,這樣才能得到找次品問題的最優解。
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上面尋找的次品問題進行分析,從物品數量3、8、9中尋找次品的方法,就是盡量將物品平均分三份,之后探討最優化的方法,經過這樣的嘗試,讓學生獲取相應的規律,這樣有利于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之后再讓學生從26、27、37、80個物品中尋找次品,作為學生對前面學的知識的鞏固練習,從而讓學生獲得正確的猜想。
在找次品這個數學問題中,通過讓學生自主探討、自主交流、觀察、猜測和實驗,不斷發現問題,并進行優化方式的解題,這樣可以更好地提升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在親身經歷中感受解決數學問題的思想,提高學生對數學的興趣。這種教學方式是比較有挑戰意義的,同時體現了創新,有一定的現實性,對促進學生學習有很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