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濱海縣第一初級中學 周 洋
有效的數學活動不依賴于模仿與記憶,教師要引領學生在參與動手實踐、自主探索中習得知識、形成技能。教師在教學中指示學生如何做,不如讓學生嘗試做,邊做邊思考,在探究中形成豐富的想象。教師要讓學于生,激發學生的學習潛能,為學生提供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讓他們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形成基本的數學思想方法,獲得基本的數學經驗。
在新課程教學中,教師不僅是知識的傳授者,還是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啟發者,只有讓學生在教學中參與探究,才能讓學生開啟思維,產生真正的數學思考。而學生投入與否,往往依賴于教師對教學內容的設計。教師要通過收集教學素材,揭示知識背景,讓學生學習數學史實,了解知識的來龍去脈,知道數學家是如何思考的。如在學習勾股定理的內容時,教者要向學生介紹商高、艷爽、劉徽、華蘅芳、畢達哥拉斯、歐幾里得、加菲爾德等人對勾股定理的探索歷史,從而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知識的學習需要聯系一定的情景,教師只有將問題融于情境之中,才能激活學生的思維,引發學生的聯想,讓學生調動已有的知識經驗去同化已學過的新知,從而在新舊知識之間建立聯系。真實的情景能讓學生產生解決問題的責任意識,能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提高他們的探索精神。教師如果依賴單純的講解,就難以引發廣大學生參與課堂。教師要為學生提供貼近生活的情景,驅使學生去主動發現、主動解決,從而提高學習的質量。如在學習平面直角坐標系的內容時,教者創設情境:“你到電影院看電影,是如何找到座位的?海事救援船是如何確定失事船只位置的?”利用這些與生活息息相關的問題,引導學生從生活中尋找“直角坐標系”。教者利用學生已經掌握的數軸的知識,提出問題:“如何建構一個新的工具,讓我們用兩個實數來確定平面內一個點的位置?”問題的設計基于學生已有的學習與生活經驗,能激發學生的探究意識,促使學生進行探究新知的學習。
在數學學習中,教師不僅要展現成功范例,更要展示失敗挫折,了解探索的艱辛。教師不包攬、不剝奪學生思考的機會,放手讓學生動手去嘗試,盡管學生的表現有些幼稚,走了不少彎路,但這些都是他們必須要走的人生歷程。如在學習“平面直角坐標系”的內容時,學生構造出來的平面直角坐標系中的兩條數軸可能是不垂直的,重合點不在原點處,這些都是很正常的,教師要鼓勵學生積極探索,跨越障礙,獲得成功的體驗。
教師要引導學生關心身邊的數學,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周圍的世界,建立數學與生活世界的聯系,感受到數學在社會各領域中的應用。如讓學生利用周末時間,分組去商場了解打折銷售的情況,感受生活中打折銷售蘊含的數學知識,交流調查的體會,并自編與打折有關的數學應用題。通過實踐活動,學生感受到數學學習的魅力,堅定了學習數學的信心。
教師要關注課堂導入,要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探究欲望。教師要依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向學生呈現有意義、富有探索性的材料,讓學生通過判斷、思考,使數學走向深入。如在“生活中的不等式”一課的教學中,教者導入如下:小明和他的爸爸、媽媽的體重分別為30kg、72kg和50kg,春節期間他們在公園玩蹺蹺板,小明和媽媽玩時,誰會向上蹺?若小明和媽媽一頭,爸爸坐在另一頭,誰會向上蹺?教者以生活為原型設計問題,讓學生從數學的角度去思考,從而讓學生產生急于解決問題的欲望。
又如在“探索平行線的性質”的內容學習中,教者讓學生動手操作,完成:利用一塊三角板和一把直尺畫兩條互相平行的直線m、n,畫直線c使它與直線m、n均相交,寫出一組同位角、一組內錯角、一組同旁內角,并用量角器量出它們的度數,觀察各組度數的大小,你可以得到怎樣的結論?學生通過操作會發現兩直線平行,同位角相等、內角錯相等、同旁內角互補的結論。教者的導入為學生的探究指明方向,讓學生在動手操作、合作交流中獲得結論。
教師要通過創設情境引導學生大膽想象,讓學生從深度理解走向創造。教師要通過基本的習題幫助學生鞏固所學知識,通過拓展性練習促進學生思維向深度發展、解題角度向多維發展、綜合能力向縱深發展,從而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學生要實現下有保底的目標,要充分展示自我的才能,能掌握解決實際問題的本領。學生是探索學習的主人,他們在自學中學會自我監控、學會自我調節;在合作交流中學會與人溝通,學會聽取別人的意見,懂得尊重他人,取得同伴的支持、配合;在探究中能面對困難,敢于承受失敗。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學生的內心深處都有成為發現者、探索者的需求,教師要滿足學生的這種需求,要引導學生參與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解決遇到的實際問題。
教師要引導學生適時擺弄學具,將抽象的內容變得具體,將隱蔽變得直觀,使題目中的數學關系更為明朗,解題思路更加清晰。教師要讓學生通過動手操作形成表象,實現有意義的發現。學生在探究中會產生困惑、挫折,教師要組織學生開展討論交流,讓學生彼此溝通,產生思維的碰撞,在合作中習得知識、發展思維,在交流中提升能力,增強信心,也有利于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促進師生、生生間的信息交流、情感溝通,促進智慧火花的迸發。
總之,教師要提出有意義、富有挑戰性的問題,讓學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礎上形成猜想,通過探索求證,在交流中完善知識體系。教師要讓學于生,為學生提供思考、實踐、探索的空間,要用心捕捉學情,重組教學資源,機智地提出問題,促進學生的思維轉化,引領學生運用多種方法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