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鹽城市實驗小學 薛 萍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以及素質教育的推進和發展,打造高效的小學數學課堂已經成為數學教師共同的奮斗目標。一直以來,課堂都是開展教學的主要場所,在課堂教學的過程當中,為了能夠促進小學生提高數學水平,我們需要從多個方面著手來對教學策略進行精心的設計。在本文中,筆者將針對如何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這一話題談一談自己的心得體會。
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對于小學生來說,他們自身的數學學習經驗并不豐富,因此在學習過程中,興趣是他們最強大的支撐力。所謂的高效數學課堂,就是要組織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開發無限的潛能,掌握更多的知識和技能。想要達到這一目標,就必須要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主動地對數學知識進行思考和探索。怎樣才能夠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呢?答案是要從興趣著手,根據小學生的性格特點以及興趣愛好來設計課堂教學策略,找到合適的切入點,開展數學知識的教學。比如小學生們喜歡游戲活動,那么我們就可以利用游戲活動的形式來促進學生學習知識;若小學生喜歡趣味故事,那么我們就可以以故事為載體,滲透數學知識等等。
如在開展“統計與可能性”這部分知識的教學時,我在課堂上利用課件來演示課外活動場景,通過創設情境的方式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情境的內容是兩個班要舉行足球比賽,我問學生:誰先開球呢?大家有沒有公平公正的辦法?隨后我組織學生一起討論拋硬幣的公平性,由此引入本節課的課題。利用足球比賽這種學生熟悉的游戲活動來作為課堂教學的情境,不僅是一個合適的切入點,更能夠初步滲透公平意識,讓學生在積極的狀態中主動參與數學知識的學習。在之后的教學過程中,我又組織學生一起來完成拋硬幣試驗,從試驗中引導學生探究新知,理解概率的概念。
眾所周知,小學數學教材中的知識點難度較低,并且與我們的實際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系。根據數學學科的這一特點,教師在開展課堂教學的時候可以從實際生活著手,開展生活化的教學。生活化的教學課堂更加貼近小學生的實際生活經驗,這樣就可以有效地激活學生的數學思維。具體來說,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來設計生活化的教學策略,在課堂上運用實際生活中的現象來輔助教學,指導和點撥學生從生活現象中抽象出數學知識。這樣的教學方式更能夠加強學生對數學知識的印象,同時還能夠幫助學生學會如何應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除此之外,從實際生活出發來開展教學,更加符合小學生們的認知規律以及學習特點。
如我在帶領學生學習《平行與相交》這部分知識的時候,在課堂上由橋面的畫法引入相交。橋梁是學生在生活中基本都會見到的,我提問學生:是不是任意畫兩條直線就能表示橋面呢?隨后,我利用多媒體出示了一個反例,這個反例是兩條越來越接近的直線,點擊課件,這兩條直線開始無限延長,最后相交,我提出問題:看屏幕,想一想,用這樣的兩條直線表示橋面行嗎?經過思考之后,大家都覺得不行,如果這樣,橋面寬窄不一樣,如果有兩輛車從寬的地方進去,到窄的地方就容易撞車,會發生交通堵塞。無限延長以后,兩條線連接起來,橋梁就會形成死角,車子就開不了了。由此,我引入理論:兩條直線連(交叉)在一起,我們就說這兩條直線相交,相連(交叉)的這一點叫作交點。
高效的數學課堂自然少不了問題的引導。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下,很多教師受到應試教育理念的影響,總是在課堂上急于把知識點傳授給學生,實際上,這樣的教學方法并不能提高整體教學效率。只有學生自己動腦思考了,動筆操作了,才能夠學會數學知識,形成數學技能。所以為了培養學生的能力,教師應當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自身的引導作用,設計出具有導向性的問題,引導學生對數學知識進行積極的思考,幫助學生順著明確的方向總結出數學規律。合理的問題引導不僅能夠營造出輕松愉快的教學氛圍,更能夠激活小學生的數學思維,進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如我在帶領學生學習含括號的混合運算的時候,首先在課堂上提出這樣一個問題:小馬虎是一個粗心的孩子,有一次,他在計算12-4×2的時候,把結果算成了16,你知道他在計算時犯了什么錯誤嗎?學生討論之后回答:運算順序是錯誤的,小馬虎先算了減法,后算的乘法。隨后我追問學生:對于這個算式,如果想要先算減法,有什么辦法呢?由這個問題,我引出了括號的使用,并創設出了一個實際生活問題情境:媽媽給自己買了一件成人衣服,又給孩子買了三件同樣的兒童衣服,一共花了207元。媽媽買的成人衣服一件120元,那么給孩子買的兒童衣服一件多少元呢?在這個實際情境當中,我先引導學生對這個問題進行分步計算:207-120=87(元),87÷3=29(元)。隨后追問學生:每步算式求出的是什么?這道題先進行什么計算,再進行什么計算?最后引導學生小組討論并使用括號列出綜合算式:(207-120)÷3。
綜上所述,想要建立高效的小學數學課堂,就必須要以學生的實際情況作為出發點,讓學生發揮自身的主體作用,積極主動地探索數學知識。在教學過程當中,仍然有許多實效性強的教學策略等待我們探索和發現,我們還應繼續努力,為學生創設更好的學習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