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南通市五山小學 季建新
世界上許多重大的發現和發明起初都是從猜想開始的,之后再通過推理實驗驗證猜想的合理性,從而實現創新發明。數學猜想,不是亂想,更不是空想,其提出需要根據一定的事實依據。那么,如何提高學生的“猜想”意識,培養學生的合理“猜想”能力,這是廣大數學教師共同關心的問題。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為學生創設猜想的情境,增強學生主動求知的內驅力,強化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實現全面發展。
數學猜想能有效地推動數學課堂教學,合理利用數學猜想,創設適宜的情境,能激發學生提出“猜想”的欲望,在驗證猜想的過程中,能活躍數學課堂氣氛,讓課堂充滿活力。因此,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利用數學猜想啟迪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在猜想中探索,在探索中思考,在思考中前進。下面就從如何創設情境方面,結合教學實際,談談如何培養學生“猜想”的能力。
如在教《兩位數的乘法》的相關內容時,有一節課是關于兩位數與11相乘,其得數是能通過找規律得到的。該堂課的教學目標有兩個,其中之一是在觀察和推理的過程中,培養學生提出“猜想”、驗證“猜想”的能力。為了實現這樣的教學目標,教師通過讓學生出題,教師快速說出得數的方式導入,讓學生好奇教師的回答速度,為學生猜想這類題型的得數做好鋪墊。當學生看到教師回答得又快又對時,就會思考:是否有什么規律?這時教師便抓住時機,將之前學生提出的有關兩位數與11相乘的算式整理在黑板上,然后讓學生仔細觀察,猜想其得數隱含了什么規律。還沒等教師把要求說完,很多學生已經行動起來,加入了猜想規律和驗證規律的行列。
上述案例,教師在課前創設了讓學生考老師的情境,這大大激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好奇心,為后面激活學生“猜想”的欲望提供了良好的鋪墊,增強了學生的探究熱情。
學生僅僅有“猜想”的欲望是不夠的,還需要對新事物提出合理的猜想。但是,由于他們知識水平的限制,其猜想的結果不一定是正確的。所以,教師應引導學生對自己提出的“猜想”進行驗證,教給學生動手動腦驗證“猜想”的方法。在教學的過程中,學生是帶著目的深入探究,這樣的過程深化了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提升了學生思維的深刻性和靈活性。
如在教《平行四邊形的面積》一課之前,教師首先對學生的已有知識基礎進行了分析,發現學生在學這節課之前已經學習了長方形的面積公式,于是,教師先引導學生復習回顧了長方形的面積公式是怎么推導出來的,再讓學生通過類比推理,猜一猜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應該是怎樣的。學生猜想: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是鄰邊相乘。這個猜想是否正確呢?教師讓學生通過數格子的方法來驗證,這個猜想是錯誤的。那怎么辦呢?又有學生提出猜想: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應該是底乘高。接下來,教師引導學生自己動手驗證這個猜想的正確性。讓學生用剪刀剪一剪、拼一拼,自己動手實驗將平行四邊形拼成長方形,再仔細觀察平行四邊形的各邊與長方形各邊之間的聯系,從而驗證學生對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的猜想。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不但有意識地培養了學生的“猜想”能力,還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運用轉化思想,鼓勵學生通過動手實驗驗證猜想的合理性,加快了新知內化的歷程。
培養學生“猜想”能力,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有效形式。教師在引導學生展開合理猜想之后,還需要展開反思。對于學生在課堂中提出的猜想,教師要注重反思,驗證猜想的過程,并對其提出有效的評價和指導,使學生知道如何才能更精準地提出猜想,知道驗證猜想的一般方法有哪些,這樣才能讓學生少走彎路,更加合理地提出猜想。
如在教學“圓柱和圓錐的體積”時,教師先鼓勵學生猜一猜圓錐的體積和圓柱的體積有什么關系,開始學生的答案參差不齊,為了驗證猜想,教師安排學生分組分別從“等底等高的圓柱和圓錐”和“大小不同的圓柱和圓錐”兩種不同的情況去驗證猜想。經過一番討論后,最終得出:圓錐的體積是圓柱體積的三分之一,這一結論的使用是需要一個前提條件的,就是要求圓柱和圓錐等底等高。經過探索以后,學生完成了新知構建,提升了自主學習能力。
上述案例,在討論的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不斷地反思和調整猜想,最后得到合理的結果。經過這樣的過程,學生的猜想能力得到了提高,不至于再發生盲目猜想的情況。
總之,猜想是學生學習數學的有效方法。在數學課堂中,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的猜想能力,讓學生參與知識形成和發展的全過程,發展思維能力,享受到猜想的樂趣和價值!
[1]田想國.淺談小學數學教學中猜想能力的培養[J].新課程導學,2013(11).
[2]邢文軍.淺議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猜想能力的培養[J].小學教學研究,201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