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通渭縣碧玉初級中學 陳志強
鄉土地理課程資源的開發就是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挖掘學生的生活經驗和體驗,包括衣食住行,家鄉的自然、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以現實生活中的問題啟發學生的思維,促進學生思考和探究,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相對教材,鄉土資源更具親和力,有利于培養學生對家鄉的認同感與歸屬感,從熱愛家鄉升華到熱愛祖國。
地理課程標準下的鄉土地理,是必學、必考內容。鄉土地理作為綜合性學習載體,可以激發學生增強愛國、愛家鄉的情感,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
1.鄉土課程資源為學校的新課程實施提供了有力的資源保障。
開發和利用鄉土課程資源,是實施學校新課程的有力支持。鄉土地理資源豐富,給地理教學提供了獨具鄉土特色的資源支撐。
2.鄉土地理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有利于促進學生的發展。
作為鄉土地理課程資源開發的參與者,學生的生活經驗、感受、愛好、知識、能力構成課程資源的有機成分。學生由教室小課堂走向社會大課堂,把書本中的知識融合于鄉土的生活之中,讓教育走向生活,貼近生活。在以具體形象、生動活潑、親自參與為特征的社會和自然課程資源面前,學生的學習將從被動接受走向主動探究。
3.鄉土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有利于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
鄉土課程資源開發的價值還在于能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提高課程資源的開發能力,是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內容。教師作為鄉土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的主力軍,要切切實實地參與資源開發的行動,引導學生走出教科書,走出課堂和學校,充分利用校外各種資源,在自然和社會的大環境中學習和探索,這必然有助于提高教師課程資源的開發能力與利用水平。
4.鄉土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有利于促進學校的發展。
開發鄉土課程資源,能夠豐富學校的課程資源,提高教育教學效果,促進學校的發展。鄉土課程資源的開發需要整合學校、社會、家庭三方面的力量,共同促進學校教育教學工作的開展。
根據我們的經驗,從地理位置、衣食住行、自然環境、經濟人文等方面開展鄉土教學,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建構主義理論認為,教學要把學生現有的知識和經驗作為學習新知識的生長點,引導學生從原有的知識經驗中“生長”出新知識。
1.分析、評價家鄉地理位置。
通渭縣位于甘肅省中部,定西市東側,位于東經104°57′~105°38′、北緯34°55′~35°29′之間,平均海拔1970.5米。東西長78公里,南北寬64公里,總面積2908.5平方公里。通渭縣屬隴中黃土高原丘陵壑區,地勢西北高,東南低,為溫帶半濕潤半干旱性季風氣候類型。境內溝壑縱橫,植被稀少,水資源嚴重缺乏,水土流失嚴重,以干旱為主的自然災害頻繁。
通過文字說明和地圖信息,要求學生客觀地評價家鄉地理位置。我縣位于山區,交通不便,經濟相對落后。但教師要因勢利導,變劣勢為優勢:我縣位于古絲綢之路要道,隨著產業結構的調整,扶貧開發力度的不斷加大,我縣近年來進入高速發展階段。教師要引導學生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激發學生樹立改變家鄉的雄心壯志。
2.繪制平面圖。
用較為規范的圖例繪制反映學校或家庭所在地平面圖,并要求能夠體現正確的方位和較多的地理信息。
3.調查家鄉的土地利用類型。
糧食作物和經濟作物的種植面積;植被覆蓋狀況和動植物的種類。
4.家鄉的經濟發展狀況。
包括苗木林果基地建設、石灘工業園區的興起、寶蘭高鐵通車對本縣交通的改善,等等。
5.人文地理方面。
本縣和所處鄉鎮的人口,城鄉人口比;縣名、鄉名、村名的來歷;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李家坪文化遺址的考古發掘;農業氣象諺語的搜集整理;當地的飲食文化、祭祀文化;本縣是全國書畫藝術之鄉,書畫產業現狀和前景調查分析;本縣紅色旅游基地建設。
6.環境問題。
石料廠、采沙場對牛谷河河道的擠占;村社的生活垃圾處理;農村耕地撂荒問題;全覆膜玉米的種植對土壤的侵蝕和污染問題。
注:本文系甘肅省“十三五”教育科學規劃課題研究成果,課題編號GS[2017]GHB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