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興化市實驗小學 胡佳佳
在如今課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應更加關注學生的主動學習,不是一味地灌輸課本化、學術化的定理和觀點,讓學生嘗試著根據自身已有的經驗,把數學學習與客觀世界相聯系,在學習實踐中探索數學規律,逐步建立起較為完善的小學數學建模思想體系,使得學生能夠深層次地全面發展。小學數學建模思想的培養,不僅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發散學生的數學思維,還能夠培養學生靈活運用數學的能力以及舉一反三的能力,推動小學數學教育發展進程的同時,還能夠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與熱情。
針對實際生活中需要解決的數學問題,如果我們能夠認真觀察、反復揣摩,或多或少都能夠用自己的語言總結歸納出一些規律或者關系,但是數學研究工作者卻可以透過現象看本質,從具象中抽離出準確的數學關系,繼而對照相應的數學關系,把實際問題轉化成為數學問題來解決,我們通常將依據關系組建問題的數學模型的過程叫作數學建模。從最初的發現數學問題,到后來數學的內化梳理、外部聯系,逐步出現建立數學模型的意識認識到“建模思想”的必要性。小學生在學習數學時,首先接觸的就是數,而數就是從具體的物中抽離出來的。比如在6和7的學習中,教材上先是出示了教室里大掃除的圖片:有6個學生,1位老師,接著通過數數的方式進一步認識6和7。從數的認、讀、寫到數的運算,在這一階段學生還需掌握一些常見的數量關系,如路程=時間×速度、總價=數量×單價。由此可以看出,數的學習實則是建立抽象模型的過程,在掌握基本的數量關系模型的基礎上,學會把同類型的問題情境進行分類,歸納出一套科學的解題步驟,那么即使遇到一系列的變式題也能迎刃而解。另外,在學習幾何圖形時,部分教學內容也是運用數學模型來分析問題的。比如在學習認識長方形時,首先讓學生通過觀察初步了解圖形的特點:長方形的對邊相等、長方形的四個角都是直角等。那么,在解決例如“求長方形草地的周長”這樣的問題時,應用題的解決策略就是要從具體情境、事物中抽象出數學圖形,培養學生運用數學模型分析問題的能力,積極思考并探尋行之有效的數學模型。
在真正的小學數學教學實踐中,建模教學仍有許多改進之處:教師對建模教學概念模糊,在教學設計時往往會忽略“建模思想”的滲透;課程設計的教學目標可實施性不強,單元的課時目標一概而論,不具有針對性;數學的課堂練習以及課后練習的安排不是特別科學合理;傳統的教學環節,大多是在照本宣讀,中規中矩地在40分鐘內把例題和練習完成,夸張了題海戰術的重要性;教師沒有引導學生如何有效地提取題目中的數學信息,在模型建立的理論層面泛泛而談。
筆者認為小學數學中滲透建模思想的重點在于建模教學內容的選取,比如相遇問題因涉及相向而行、相背而行等多種復雜情況,就可以作為建模的典型例子來講解。如:“A、B兩輛大貨車同時從甲、乙兩地相向而行,在距甲地50千米處兩車相遇,相遇后繼續前行,A車到達乙地、B車到達甲地后隨即返回,第二次在距甲地30千米處相遇。求甲、乙兩地的路程。”借此,教師需要在分析題目時,與學生共同摸索建模的過程,進行歸納總結。這樣可以讓學生加深對新知的認識和理解,并且主動地完善自己已有的認知結構。數學建模有利于幫助學生將同類的、零散的知識點進行系統化整合。
小學數學教師不僅要仔細研讀教材,對小學數學課程標準的整體把握也是必不可少的。要熟悉數學模型建立的整個過程、吃透小學數學課程內容,注重發展小學生數學素養,比如數感、符號意識等,意識到建模的必要性。在新課改的大背景下,教師要積極轉變自己傳統的教學理念,可以從網上學習建模教學的流程,根據其特點有針對性地設計出操作性強的教學,能夠先達到滲透建模思想的基本階段。
從生活情境中準確提煉出有關數學問題,在解決問題時立足于整體,認識到建模的必要性和簡便性。在此過程中,不僅可以加強學生之間的自主合作與交流,還能發散學生的數學思維,提高學生歸納總結的能力。另外,小學數學教師還需要及時學習和轉換教學理念與方式,重視培養學生在實際生活中的數學眼光,由果探因,逐步學會猜想分析、演繹推理,建立合理的數學模型。與此同時,引導學生用聯系的眼光看待不同類型的現象或事物,從簡單歸納到后續的高度概括,提高學生梳理題目信息的能力和應用求解的速度。當然,模型的建立也并不是一成不變的,需要學生、老師在解決不同類型、不同性質的問題時,多去分析其異同,不斷完善和優化建模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