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徐州市銅山區張集實驗小學 楊啟響
數學學科一直都是小學教育階段的基礎課程,新課改下,很多新穎的教學模式被運用到小學數學的教學活動中來,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小學教師的教學效率。而數學是一門比較抽象的學科,小學生學習起來難免會覺得吃力,為了構建一個高效的數學教學課堂,綜合培養小學生的數學素養,教師就必須在教學策略上做出一定改變。
數學本身是一門抽象性較強、邏輯較為嚴密的課程,再加上教師不能合理地進行引導,學生就會逐漸失去學習的興趣,部分學生還會產生抗拒學習數學的心理。
小學生容易對一些事物產生新鮮感,但其在探究事物的過程中也很容易因無人引導而放棄。特別是像學習數學知識這樣的事,更會因為數學理論的枯燥乏味、難于理解而放棄,長此以往,便對數學缺乏了學習的興趣。
學生長期處于被動學習的狀態,在生活中或者課堂上遇到一些數學問題不會積極主動地進行解決,也不懂如何進行自主學習,這給小學數學的教學帶來一定的阻礙。
有的小學生在學習過數學課程后,認為這節課或者這類知識點很難學習,自己并不能很好掌握,于是在接下來五年級或是六年級學習過程中遇到同類型的知識點時,就本能地對這類知識點進行設定或者歸類,并認為自己學不好這一部分知識。其實,這是源于最初自己沒能學好或是教師沒有運用好的教學方法,導致心理上的學習障礙,比如在二年級的時候沒能很好地掌握《認識除乘法》這節課,在四年級學習《混合運算》或者《運算律》這類課程的時候,就會進行自我設定:我基礎沒有打好,這節課的運算方法我肯定不能學會,于是帶著這種沉重又恐懼的心理學習,自然不能獲得很好的學習效果。作為教師,在課堂上要及時察覺到哪部分學生對此堂課的基礎知識薄弱,從而有針對性地進行補充,幫助學生克服這種心理障礙,更好地激發其學習數學的興趣與動力。
例如,在《24時計時法》一課教學中,首先告訴學生這一節課的學習內容簡單,易于學習,且與我們日常生活有關,讓學生在進行課堂學習前沒有很大的心理壓力;其次在課堂學習中注意觀察學生的表情,對于一些有疑問的學生要及時進行交流,如有一部分學生對0∶00、12∶00、24∶00的關系非常不解,所以教師應耐心解答,不能由于課堂時間緊張而急于結束解答;再次,教師可將課程劃分為三部分:講解0時到12時,12時到24時,24時計時法與普通計時法的聯系,詳細進行分段講解與答疑;最后,可組織學生進行課堂交流或獨立解答,看看還有什么未解決的疑問,對學習較為困難的學生特別幫扶,以幫助其克服數學學習的心理障礙。
在懂得興趣是學生學習數學的原生力量這一點后,再加上如今互聯網、多媒體等科學技術在教育行業的應用,教師完全可以通過多種方式來培養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如適時地創設情境法。創設情境法最重要的是要貼近小學生的日常生活,不能創建一些他們不能理解或者覺得陌生的情境,這樣不僅不能起到培養學習興趣的作用,反而將其與數學的距離越推越遠。
以四年級《對稱、平移和旋轉》的教學為例,利用多媒體等教學設備創設這樣的情境:快過年了,小明陪媽媽去買剪紙,發現許多剪紙的圖案都是一對對的,類似于鏡子里面和鏡子外面的圖像,借此引出對稱圖形的概念;每當星期一升旗的時候,我們可以觀察到旗子旗桿徐徐上升,借此引出圖形平移的概念;奶奶送給小紅一個小風車,每當有風的時候小風車就會轉起來,借此引入圖形旋轉的概念。接下來,教師可以讓同學們想一想,生活中還有那些圖形也有這樣的特征。通過觀察和挖掘生活中的圖案,懂得感受圖案的美,體會平移、旋轉與對稱在創作圖案中的應用。這樣不僅可以展示學生豐富的想象力與創造力,而且能夠培養其學習數學的興趣。
眾所周知,興趣是學習數學的內驅動力。教師要想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就必須讓其轉變以往的學習態度,自覺主動地進行數學知識的學習。最主要的就是讓學生將知識與生活聯系起來,讓數學變得“實用”“有趣”起來,從而激發小學生體內的強大能量,使其能夠主動學習數學知識。
例如,在《千米和噸》的教學中,首先問問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有沒有觀察到關于長度單位和重量單位的存在,如每天從家到學校有多長的距離,操場跑2圈是多少米,有沒有幫媽媽拎過一袋雞蛋,知道有多重嗎;其次,讓學生回憶學過哪些長度(米、分米、厘米、毫米)或重量單位(千克、克);最后引入本節課所學的千米和噸的知識。這樣可以很好地實現學生學習方式由“要我學”到“我要學”的轉變,開始主動進行數學學習。
綜上所述,在小學數學教學活動中教師必須基于興趣培養,適當運用以下數學教學策略:克服心理障礙,激發學習動力;適時創設情境,培養學習興趣;轉變學習態度,主動學習數學,才能提高教師的教學質量,為未來經濟社會的發展培養一批極具數學素養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