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宿遷市泗陽縣王集鎮中心小學 孫貴英
在新課程改革的教學背景下,小學數學的教學目標要求提高學生的生活實踐應用能力,提高學生的知識應用能力以及認知體系。在小學階段的學習中,知識多數來源于生活,培養學生在實際生活中應用知識是十分必要的,構建生活情境,發揮教學優勢,使得小學生深度認識生活,深度理解數學學科,激發自己的學習熱情以及積極性。
在小學數學教學的過程中,構建生活情境可以從以下幾個層面著手:第一,小學的數學教師選擇貼近生活的教學案例來設計構造課堂氛圍,搜集學生的生活素材,與理論知識結合在一起,有助于小學生分解自己的學習任務。第二,小學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教師使用多樣化的教學模式,創新學生的思維和體驗,吸引學生的課堂注意力,讓小學生從多個角度體驗數學知識,教師可以創建的生活情境包括生活小故事、生活情境和生活方式等等,使得小學生在課堂知識學習的過程中找到便于理解的案例,提升數學知識學習的樂趣。
在小學數學課堂上,應用生活情境的教學理論具有以下幾點明顯的優勢:
首先,生活情境教學能夠激發小學生的學習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利用生活化的情境,讓小學生從最熟悉的生活出發去理解抽象的數學理論,借助生活素材、生活案例等等讓學生從一個全新的角度去理解,改變傳統思維模式中僵化的學習方法,給小學生創造一個學以致用的途徑。
其次,在生活情境的輔助下,小學的數學教師可以創新課堂的講解,將傳統的教學模式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緊密貼合,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為小學生創造更多的自主空間和思考時間,讓小學生在生活中探究知識,在生活中總結知識,將理論與實踐充分結合在一起。
最后,在數學課堂上構建生活情境,教師將小學生放在課堂主導的地位上,小學生獲得了更多自我表現的機會,增加師生之間的溝通機會,以學生為中心,創造教學情境,尊重小學生的個性發展特征,挖掘學生潛在能力,符合學生的個性成長的需求。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學會結合生活中遇到的實際問題來設計教學方案,創新小學生的課堂感受,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發便于其理解和吸收。通過生活情境的構造,學生自主思考的空間變大,思維活躍性被激發,小學生可以參考自己的直觀體驗來解決數學問題,提升對數學學科的理解和認同,在課堂上自然地打開心扉,與教師溝通。
例如:在學習長度單位的知識時,教學目標是輔助學生構建長度單位的理論概念,學會使用刻度尺進行測量,教師借助學生生活中常見的松緊帶工具,為學生構建生活情境,讓學生測量正常狀態下的松緊帶的長度,對比松緊帶拉長時的長度的變化,使得小學生熟悉測量尺的使用,進而強化小學生對于長度單位的認知。
除此之外,教師可以利用實際生活中的問題導入本節課的新知識點,激發學生對未知知識的探究興趣,集中課堂注意力。例如:在學習余數除法知識時,教師可以準備10根小木棒,讓3個學生互相分配,同學之間互不相讓,最后的博弈結果就是每個人3根小木棒,剩下1根。基于這樣的模式,教師讓學生分享自己的分配感受,講出為什么會剩下1根,這1根存在的意義,同時再思考如果是2個人分配是什么樣的結果,4個人分配是什么樣的結果等等,基于這些探究,教師順理成章地引出除數與余數的概念,瞬間集中小學生的注意力。
在傳統的數學課堂上,教師往往直接使用語言的形式讓學生熟悉數學習題的解答方式,對小學生的學習體驗并不關注,這對于學困生來說無形之中再次增大了學習的難度以及壓力。在生活情境中,小學的數學教師要引導學生結合生活常識解決數學問題,培養學生的實踐應用以及分析能力。
例如:在學習長方形和正方形面積計算知識時,教師可以提出問題“你的房間是多少面積?”在思考這一問題時,教師鼓勵學生利用家具的面積測算自己房間的面積,一個房間內放進了一張床和一個桌子等等,通過家具的數量和面積,鞏固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
從實際生活的角度出發,創新學生的學習體驗,讓學生在遇到復雜的數學問題的時候能夠轉化思考的方式以及角度,結合生活常識理解數學問題的邏輯,進而快速地找到適合自己的解決問題的方式,從中總結出適合自己的數學學習方法。
在新課程改革的教學背景下,對小學生的啟蒙教育非常重要,數學知識的學習對小學生來說是夯實基礎的關鍵階段。過于抽象、復雜的理論知識容易增加小學生的畏難心理。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小學的數學教師可以在課堂上構建生活情境來活躍課堂的氛圍,讓小學生結合生活經驗實際解決數學知識學習中遇到的問題,并且注重自己的實踐應用能力的鍛煉,基于此完善數學知識體系,提高小學生在數學課堂上的參與性,為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