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鹽城市日月路小學 陳曉蕾
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發展,傳統教學模式的弊端逐漸顯露出來。提高小學數學課堂的教學質量,一直以來都是眾多教師所共同關注的問題。教學質量的提升,必然要引起學生的主動學習和思考。針對年齡幼小的小學生們來說,如何能夠讓他們在學習的過程中自主學習,積極探究,進而提升教學質量呢?本文將對此從不同的角度做出簡單的分析和探討。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對小學數學這門學科來說,雖然涉及的知識內容相對來說比較簡單,但是于小學生們而言,這門學科依然具有較強的邏輯性和抽象性。很多學生在提到數學的時候就會不自覺地感到學習很吃力。由于對數學存在著一定的偏見,導致學生對學習數學的興趣不夠濃厚。一上數學課,往往只會出現走神的現象。為了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興趣的驅動下對數學知識進行主動探究,教師可以從課堂的導入環節著手,采用豐富有趣的教學策略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這樣一來,既能夠快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培養學生對學習的主動性,又能夠為后續的教學過程打下良好的基礎,從整體上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
比如說我在帶領學生學習分數的基本性質時,為了能夠在課堂的導入環節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我利用一個故事來創設教學情境:有一位老爺爺把一塊長方形地分給四個兒子。老大分到這塊地老二分到這塊地的,老三分到這塊地的老四分到這塊地的老大、老二、老三覺得很吃虧,于是四人就大吵起來。剛好阿凡提路過,問清爭吵的原因后,哈哈大笑起來。給他們講了幾句話,四兄弟就停止了爭吵。故事講到這里,大家對于阿凡提給四個兄弟說的幾句話非常好奇。于是我就此引導學生拿出課前準備的四張同樣大小的長方形紙片,通過折疊的方式分別折出通過觀察、比較和驗證,得出四兄弟分的地同樣多的結論,并由此引入分數的基本性質這一數學知識。
眾所周知,學習數學知識,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能夠運用這些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針對小學數學中的知識內容來看,大部分的知識都與我們的實際生活息息相關。所以在開展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時,教師可以利用這門學科的這一特點,在上課的時候結合學生的實際生活,幫助學生以此來鞏固所學知識,提高應用能力,激發學習興趣,促進個性發展。小學生的年齡小,他們在思維的轉化方面并不能得心應手,開展生活化的數學教學,實際上就是以生活中的實際案例來作為載體,幫助學生從實際問題當中抽象出數學問題。開展生活化的教學,需要注意一點,那就是我們所選擇的生活案例必須要符合小學生所擁有的實際生活經驗,這樣才能夠有效地引起學生的學習共鳴。
以長方體和正方體這部分知識為例,在開展教學的時候,考慮到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有許多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物品,于是我決定組織學生從生活方面著手,來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在開展課堂教學之前,我組織學生對生活中的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物品進行簡單的收集。然后在課堂上,我又利用多媒體課件為同學們展示出了許多生活實例,比如說粉筆盒、牙膏盒、衣柜、收納箱等等。隨后我拿出我提前收集來的長方體和正方體物品,并且讓同學們也拿出自己收集的物品。接著我請大家動手摸一摸長方體上平平的部分,并由此來向學生介紹長方體的“面”,然后又指導學生觸摸面和面相交的部分,由此來引入“棱”的概念,最后通過三條棱相交的點來引入“頂點”的概念。有了生活物品這些實際參照物,學生很快便對長方體和正方體的各個特點有了全面的理解。
由于小學生們的邏輯思維轉化能力不夠強,因此在面對一些數學知識的時候,往往會感覺不知所措。教師是教學的引導者,自然要在課堂教學過程當中發揮自身的引導作用,讓學生能夠積極思考,掌握更多的數學知識。課堂提問是教學活動當中的一種有效途徑,同時也是一種被廣泛應用的教學方式。基本上每節課堂中我們都會涉及提問,所以教師在提高整體教學質量的時候可以以課堂提問為切入點,精心設計能夠引發學生思考的問題,讓這些問題貫穿整個課堂,進而使得學生能夠明確學習的方向,更好地掌握數學重點知識。在設計課堂問題的時候,首先需要注意結合教學內容,幫助學生掌握重點知識。其次要貼近學生的認知規律,真正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最后還要注重提問的方式,充分尊重學生。
舉個例子,我在開展分數除法教學時,在課堂上為了能夠讓學生初步感知分數除法,我組織學生將一張紙的平均分成兩份,并且
總而言之,想要提高小學生的學習效率,提升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質量,要找到最合適的教學方式。正所謂教無定法,貴在得法,在教學的道路上,我們仍需不斷地探索和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