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射陽縣解放路小學 劉 云
生活是數學學習的源泉,教師將數學教學生活化,將生活經驗應用于課堂,使枯燥乏味的知識變得靈動而有趣,使知識變得易于理解,讓學生體驗到數學知識在生活中處處可見,能運用數學知識更好地解決生活中存在的問題。然而在小學低年級教學中,教學內容囿于教材,缺少貼近生活的教學資源,教師教學方法陳舊、單一,難以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要采用生活化的教學方式,使教學內容變得富有趣味,概念、公式不再生澀難懂,學生在生活中探討知識,感受到學習的樂趣。
在生活化教學中,學生是教學的主體,學習、生活與數學知識相連,將學生外在的知識轉化為內在的能力。教師要關注學生的生活體驗,讓學生在親身實踐、獨立思考、合作探究中轉變學習方式,提高學習效率。
長期以來,教師關注知識的習得,忽視了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問題能力的提升,學生難以形成學數學用數學的意識,感受不到數學知識的實用性,因而認為數學知識是枯燥乏味的。
應試教育的觀念根深蒂固,教學內容背離生活,教師以強化訓練培養學生的計算能力,片面地強調計算的難度,忽視了知識的實用性,使學生失去了學習數學的興趣。部分教師雖然加入購買、儲蓄、裝修等生活元素,但卻遠離小學生的生活實際,顯得牽強附會。
教師要通過實物、多媒體等創設生活情景,運用比較、抽象等方法引導學生掌握數學知識。但部分教師的教學手段片面化,難以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學生掌握的知識也存于表面,難以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教師要引領學生經歷實際問題轉化為數學問題的過程,促進學生的再發現、再創造。
一些教師也嘗試將生活元素融入課堂,但不適當地添加無疑是畫蛇添足。在低年級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將生活中的實物投入到教學之中,讓抽象與直觀結合起來,促進學生的感受理解。
在低年級教學中,教師選用素材不當,或只滿足于讓學生去尋找答案,沒有發展學生的思維,激活學生的數學經驗,學生也只會以自己的生活體驗替代數學思考。
1.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讓教學內容生活化
隨著時代的發展,有些例題已不能引發學生的共鳴,生活化元素也要緊跟時代脈搏,注入新鮮血液。教師要融入學生的生活世界,選擇他們感興趣的內容,尋找數學知識與生活的切合點,將生活化素材融入數學教學之中,喚醒學生的求知欲望。如在《認識100以內的數》教學前,教者設計預習任務如下:下周學校要組織大家去看電影,可不知道哪家電影院能容納我校一年級的全體同學。大家去調查一下,看你家附近的電影院能容納多少人?這個生活化的任務能引發學生的探究興趣,他們在數座位時會遇到阻礙。在上課時教者詢問學生有沒有完成任務,沒有完成原因,并順勢導入新課。教師以生活化的情境替代以講授為主的課堂,讓學生經歷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
2.采用生活化教學方式,激活課堂活力
數學教師常給人留下嚴密、嚴謹的印象,在小學低年級數學教學中,教師還需要營造輕松、愉悅的氛圍,以生活化的語言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教師創設情境,引入探討問題,以富有感情的語言娓娓道來,讓學生在輕松的氛圍中完成學習目標。教具是教學的輔助工具,在小學低年級教學中不可缺少。教師如果以常規的教具直觀地展現知識,會難以找到與生活的契合點,來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教師要留心生活,將生活化的知識帶入課堂,制作出生活化的教具,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如在《角的初步認識》一課教學中,教者以學生上體育課的內容“太極扇”導入:“太極扇不僅能用來鍛煉身體,其中還蘊含著豐富的數學知識呢。”學生興趣被調動起來,教師輕輕打開扇子,拉動一邊,形成了角,從銳角、到直角,再到鈍角。教師從學生的體育課內容入手,用扇引入學生難以理解的抽象的“角”,讓學生從生活化的教具中找到角的特點。
3.用生活化的情境激趣
教師要注重生活化情景的設計,創設貼近學生生活實際、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情境貫穿整節課的教學。情境的創設不能僅滿足于課堂氣氛的活躍,也不能為生活而生活化,要將知識與生活相連,能為后續的知識鋪墊,能激發學生的求知熱情。如在《找規律》一課教學中,教者播放音樂,提出問題:“這是一首什么歌?今天是大頭兒子的生日,老師為他準備了生日禮物,你們想不想知道啊?大家一起來說說它們的顏色吧。”(呈現第一個五角星是黃色,第二個是紅色)“大家猜一猜下一個會是什么顏色?”(學生猜各種顏色)教師拿出第三個五角星(是黃色),“繼續往下猜,第四個呢?”(是黃色)“老師拿出3個五角星,分別是黃色、紅色、黃色、紅色,再猜猜下一個會是什么顏色?再下一個呢?為什么剛開始的時候大家都猜錯了,后來越猜越準確呢?”(因為有規律)教者適時追問,“你發現了什么規律呢?”教者引出教學主題,讓學生說出規律。再觀察生日聚會中小旗、燈籠、花的排列規律,并完成挑戰性的習題。教師因生施教,將涂色結合到練習中,調動學生的參與熱情,讓學生在練習中發現形狀、圖形的規律。生活化的情境,引發學生的思考、探究,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知識源于生活。
總之,教師要將生活化的理念融入教學中,要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讓教學內容與生活相融,促進學生的理解。開展生活化的教學方式,尋找知識與生活的契合點,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以生活化的情境激趣,引發學生探究,促進學生的深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