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太倉市榮文小學 喬坤秀
問題是教學中最有價值的資源,課堂教學的核心是解決問題,這里的問題包括兩個方面,即解決誰的問題和誰來解決問題。新課標下的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性學習明確指明了由誰來解決問題,但對于解決誰的問題,目前通行的做法是學生解決教師的問題,教師按照事先設置好的問題引領學生,這樣的課堂表面看師生互動頻繁、氣氛活躍,實質上沒有學生思維過程的獨立生成。
筆者通過調研發現,課堂上學生不提問題的原因主要有三個方面。(1)學生比較膽怯,同學都不提問題,怕自己提會被同學當作“另類”。(2)學生不夠自信,怕提的問題不恰當或問錯了,會受老師責怪。(3)擔心提的問題過于簡單,被同學嘲笑。這三個原因歸根結底是長期的封閉式教學,老師講、學生聽天經地義,造就了既不想問,也不敢問的學生。因此要讓學生“提問題”,我們的教師一定要轉變觀念,在課堂教學的起始階段,就要搭建平臺、身先垂范、營造出敢問氛圍,在“敢”字上做文章。
教師要放下“師道尊嚴”的架子,由居高臨下轉向“平等中的首席”,作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和合作者進入教學。變“教師中心”為“學生中心”,變教師的“教學課”為師生相互溝通、相互交流的“學習課”。教師要增加親和力,營造出寬松愉悅、敢提問題的教學氛圍,讓學生愿意走近教師。
要培養出敢問的學生,就要有敢問的教師。這就要求我們的教師在課堂上首先要有標新立異的思想,有“不唯書、不唯上”的精神,是敢于向權威、定論挑戰的示范者,不做“標準答案”的“販賣者”。
傳統教學講求規矩和秩序,它要培養的是聽話的乖孩子。課堂上回答問題,要先舉手,得到教師批準才能回答,否則視為“亂插嘴”,試問在這樣的氛圍中,學生還敢提出問題嗎?而新課程提出了以生為本的理念,它要求廣大教師充分地尊重理解學生,給學生更多的自由和空間,為此,開學第一課,我會向學生宣布“五許一無”原則,即:師錯允許生提、允許學生爭論、答錯允許重答、不懂允許發問、允許學生插嘴。
在教學中經常遇到的情況是:學生不會提問,不知從何提問,教師只有教給學生一些提問的方法,讓他們“會”提問題。
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創設情境引導學生從生活體驗中尋找問題,可以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水平。如學習《認識一元以內的人民幣》前,我利用同學們的生活體驗提問:你們認識人民幣嗎?請你從盒子里找出認識的人民幣,介紹給本組的小朋友。學生對人民幣的認識并非一無所知,因為這是日常生活中可以接觸到的,所以在上課的時候教師讓學生自己先來說一說對人民幣有哪些認識,在此基礎上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然后讓學生來介紹自己認識的人民幣,接著讓學生在小組里對人民幣進行分類。通過小組合作,相互交流,讓全體學生參與學習的過程,豐富了課堂活動的形式,也起到了促進學生主動學習的作用。
在小學課堂教學中每節課都有重點,重點是每個學生都應當掌握的內容。教師通過示范問,讓學生明晰重點,提升思維的條理性。教師要圍繞重點內容,縱橫聯系,將思維向不同方向發散,不斷擴至各種渠道、各個側面、各個角度,以求問題的靈活解決。
可利用作業中的“問題欄目”,讓同學們將自己未搞懂的問題,課堂上沒有勇氣提出的問題,自己想了解的問題,對某一問題的不同見解等,都寫在作業本上。教師及時做好問題的梳理和匯總,選擇有價值、共性的問題展開討論。在《認識千克》的復習課上,我設計了一道判斷題作業:“1千克的鐵比1千克的棉花重”,不少同學判斷這道題正確。有的學生說“棉花很輕,鐵很重,因而1千克的鐵比1千克的棉花重”,問題引發了爭論,學生通過探討,從錯誤中引以為戒。
教師在評價學生時,要針對處在學習過程中的不同個體,善于使用彈性評價尺度,采取多種手段,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得到肯定和欣賞,用積極的評價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從學生提出的問題中找出閃光點,讓他們體驗到成功快樂的同時,進一步延續、深化課堂教學。
在一節二年級《認識角》的課上,我手拿一個平時在黑板上畫圖用的大三角板,小朋友也拿著自己用的三角板,這時坐在后排的一位學生大聲叫道:“老師拿的角大。”這是位平時不認真學習,調皮搗蛋的學生,今天能參與教學,并發表“自己的觀點”,這不正是他的閃光點嗎?于是,對他的亂插嘴我沒有訓斥,反而表揚了他的認真思考和大膽發言。接著話鋒一轉,面向全班同學進行深化延續:“還有誰想指一指并比一比你喜歡的角的大小?”老師的舉動感染了學生,一個個問題應運而生:怎樣比較兩個角的大小?比較兩個角哪個大要看什么?是兩條邊越大,角就越大嗎?在學生的討論中,學生逐漸明確了,角的大小和兩邊張開的大小有關系。
教師要善于傾聽,只有認真傾聽,我們就會明白學生知道了什么,掌握到什么程度,是如何想的。善于傾聽的教師有一顆敏感的心,因為只有敏感,在注意傾聽時,才能捕捉到學生在多元互動中生成的寶貴問題,才能引領他們建構高質量的問題。對于學生錯誤的回答,教師不應立即直接修正,第一反應是先做出激勵性的評價,“好,你的回答離正確答案已經很接近了。”“你能否描述得再清楚些、再完整些?”通過后續追問引學生積極思考,讓他們發現先前回答的錯誤并主動糾誤。
在現代教學中,只有讓學生敢問、會問、善問、樂問,做到課前誘發問題、課中激發并解決問題、課后將問題引向深入,將學生提問題像彩帶一樣貫穿于教學的始終,真正實現由“要我學”到“我要學”的轉化,造就出有創造力、發現力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