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漳州市第二實驗小學 張秋紅
互助教學模式的主要內容是師生在相互幫助的友好環境中共同完成教學任務。由于在新課改的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學不再局限于提升小學生的數學做題能力,而是將教學的重點轉變到了培養學生的數學情感和能力層面,即要求教師在引導學生對數學知識增加體會、探索實踐等方面做出教學成果。本文從分析互助教學模式在小學數學教學實踐中的意義出發,對如何有效地開展互助教學模式提出針對性的建議。
互助教學模式的主要實施形式是依據小學生學習能力的不同將小學生進行分組,分組遵循組員有明顯的學習上的落差的原則,這樣通過優勢互補的分組原則,能夠促進不同學習層次的學生增加相互的交流與溝通,實現通過學習能力強的同學帶動學習能力差的同學進行學習的目的,幫助學生實現共同進步,培養學生互幫互助的優秀精神品質。小學數學實施互助式教學模式的意義還在于能夠借助互助教學的形式,組織學生進行自主研究和自由討論,在討論中及時地發現問題,并且采用各種方式來解決問題,通過這一求知的過程有效地加深小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掌握。此外,互助式教學模式也緊緊抓住了小學生活潑好動的性格特征,通過教師的適當引導,小學生可以以小組的形式進行數學問題的共同探討與思考,從而讓學生在共同的探討中發現自己身上存在的問題,而后采用有效的方式來不斷完善自身達到預期的數學水平的目標。
互助式小學數學教學的前提是首先將學生按照一定的劃分標準劃分為幾個不同的合作小組,在分組的基礎上開展進一步教學,最終達到互助教學的目的。具體來說,由于小學生具有一定的思維發展局限,難免在學習過程中因為缺乏自主性而無法有效地參與到學習互助的活動中。因此,小學教師應該首先對小學生進行科學合理地分組,然后在實際的數學教學中,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營造不同的學習互助情境。例如在《認識鐘表》這一課的教學中,小學數學教師便可以引導學生組成幾個臨時的學習互助小組,并且鼓勵小學生進行積極的組內討論,勇敢地表達自己在現實生活中對鐘表的看法和初步認知。通過組內的交流,學生可以分享自己對鐘表、時針、分針、秒針的作用等相關的認知,從而找出共同的有關鐘表的疑問,形成小組共同的觀點。當然,如果課堂的臨時分組能夠有效地完成教學任務,教師便可以征求學生的意見確定固定的學習小組,從而讓小學生能夠集中座位,自覺地形成互助合作學習的思想意識。
在完成科學合理的分組之后,小學數學教師應該及時地確定好小學生的互助合作學習方式,比如采用任務驅動的方式來指導學生開展互助式學習探究。具體來說,在小學數學互助式教學的實踐中,小學數學教師可以結合各小組學生的知識水平、綜合能力水平等方面來綜合確定小組的合作任務。比如,在《有余數的除法》一課的教學設計中,小學數學教師既要設計有余數的除法題目,還要鼓勵學生對現實生活中的平均問題、余數問題進行討論與思考,從而活躍組內成員的思維,給予組內成員一個自我發揮的空間,從而有效地提高互助式小學數學教學課堂合作探究的效率和水平。再比如教師可以設置數學問題來為學生制定學習任務,例如,在教學完簡便算法這一課后,小學數學教師便可以進行課程內容的分析與總結,向學生拋出“用多種不同的方法求25×88的答案”的問題,組織學生開展小組討論,綜合學生討論的結果,學生發現可以將25×88分成25×8×11,也可以將25×88分成25×4×22,還可以將25×88分成25×(80+8)等。通過小組討論的形式來得出問題的答案,從而讓學生鞏固所學的知識,拓展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小學生在學習方面具有探索精神,但是卻無法有效地進行課堂回顧與反思。因此,在互助式的小學數學教學中,數學教師不僅要為學生提供充足的課堂互動空間,還應該重視課后總結,從而有效地延續互助教學模式,為小學生構建一個自由的互動空間,幫助學生做好有效及時的課堂延伸。
總之,在新課改的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學實施互助教學模式十分重要和關鍵。因此,小學數學教師在開展互助式數學教學中要善于總結教學經驗,并且積極采取合理的教學方法,科學地開展互助式小學數學教學,保障互助式教學的實施質量,從而改善小學數學課堂的教學現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