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生國
(甘肅省民勤縣第一中學,甘肅 武威 733399)
高中數學教材的特點是:起點高,難度大,容量多;概念多且抽象,定理嚴謹,邏輯性強,空間想象力要求高,數學符號抽象且多;數學思想方法和分析能力、理論論證能力要求高,難點多,易造成學生的兩極分化.多數高中生的學習現狀是:只識記公式的樣子,不重視公式的推導;不善于讀書,解題只會套模式,應變能力弱,講授聽得懂,例題看得懂,習題做不上;學生之間相互探討、交流能力差,不愛舉手發言、主動質疑,課堂上常啟而不發.針對此現狀,在高中數學教學中我嘗試采用“一少一多”的教學模式.“一少一多”的課堂教學模式是指教師課堂講得少,課外備得多;教師課堂說得少,讓學生思考得多;教師課堂占用的時間少,課外對學生輔導的時間多.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一少一多”教學模式就是為了充分調動學生學習主體的作用.要調動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多做”,前提是掌握好“做”的方法,“多做”的要求是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多做”的難點在于讓學生知道做什么、怎樣做.“多做”的要領是落實好數學教學的常規五環節.
1.預習.高中數學內容的抽象性、復雜性、綜合性較強,這就給學生在上課時理解和掌握這些知識帶來了困難.預習是彌補高中生理解能力不足的好辦法,“笨鳥先飛”就是這個道理.
2.聽課.聽課是學習中最重要的環節,高中生聽課注意力集中的時間比初中生要長,聽課重要的不是“聽”,而是“想”,是積極地思維,高中生愛“聽”更愛“想”,要帶著問題進行思考,這樣可使學生充分參與到課堂教學活動中,這正是掌握知識的重要過程.
3.練習.應先看書,弄懂知識后再做題,有困難,可以共同探討解決,高中生不好的習慣是不看書就做題,做題時只求答案,不注意解答和表述的條理性與解題格式的規范性,在考試中常常會失分,因此,我們強調學生解題的條理性,考慮問題的周密性,分類討論要不重不漏.
4.復習與總結.復習是為了鞏固知識,總結是為了理順知識、發現、掌握規律,積累經驗,提高能力,華羅庚有句名言:“讀書要由薄到厚,再由厚到薄.”總結,就是完成由厚到薄的過程,學完每一章,要及時做好階段復習,提煉出本章的知識重點和難點,凡是在作業或測驗中不會做或做錯了的題目,收集成一本錯題集以便復習,許多高中生多次在某一類問題上出錯,就是沒有完成復習任務的結果.
5.課外自學與研究.課外自學與研究的目的是擴大知識面,開闊眼界,掌握解題方法,開發學生的潛能,要幫助高中生確定課題,開展研究性學習,要將引導作用貫穿于整個過程,但要體現學生的主體性,鼓勵學生參與網上學習,鼓勵師生、生生之間通過網上交流、討論,互發電子郵件進行學習.
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一少一多”教學模式就是為了充分發揮教師在學習中的引導作用.“一少一多”教學模式中教師的“少”是“多”后的“少”,是“有所為有所不為”,是“少而精”.教師在教學中要做到盡量少講,但要清楚講什么、怎樣講,才能對自己的教學居高臨下,有的放矢.教師要少講,必須做好以下幾點.
1.要嚴格控制數學講授的深度和進度,使大多數學生能消化接受,能力的培養要逐步進行,并長期堅持.應根據學生思維發展階段的特點組織教學,倡導理性思維,促進思維過渡,要設計好教學程序,使教學既要符合學生思維的水平,又要有適當難度,學新課時不要盲目補充知識點和新題型.
2.要輔助學生把知識網絡化、系統化.注意加強函數方程、數形結合、整體代換、運動變化、分類討論、化歸與轉化的思想和降次法、配方法、換元法、待定系數法、參數法、反證法、數學歸納法的訓練.重視知識歸納,培養邏輯思維能力,形成合理的知識結構,有助于思維由單維向多維發展,形成網絡.在復習中要把握知識的內在聯系,形成清晰的知識結構圖表,以便理清概念,使其系統化.要輔助學生將所學的思維方法和解題方法分類總結,找出其共性與個性,形成自己的思維方法.
3.要以學生為本,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學要從學生實際出發,符合教育學、心理學發展.教學設計要有直觀性、啟發性,使學生可接受.讓學生主動參與對數學內容的學習和思考,倡導陶行知的“在做中學”理念,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相結合,既容易理解又記憶深刻.通過學生主動參與引發好奇心,引起學習興趣,他們就會主動學習、積極思維、參與活動,同時也激發了想象力.
4.課后輔導必須具體化.課后輔導是課堂教學的繼續和補充,我們應根據學生成績把學生分為不同層次,進行“培優補缺”,分別進行輔導,并要及時檢查輔導效果,指導學生應用數學思維發現和解釋實際問題.
在高中數學教學中采用“一少一多”的教學模式,給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給課堂教學帶來更新的氣象,將極大地發掘學生的潛能,提高數學教學的效率.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數學課程標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葉堯城.高中數學課程標準教師讀本[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3]朱幕菊,主編.走進新課程[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4]林崇德.學習與發展[M].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1998.
[5]劉云燕.新課程熱點問題探究與校本學習[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6.
[6]王尚志.數學研究與案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