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小霞
(包頭市第五中學,內蒙古 包頭 014000)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初中數學教育應以學生的全面發展為目的,在教學中注重學生實踐能力與創新能力的培養,徹底改變傳統的教育教學方式,探索適合新形勢的教學方法.課程標準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學生被動學習、死記硬背的局面,提倡勤于動手、動腦的探究意識.幾年來,我一直致力于探索新形勢下的數學課堂教學模式,下面是我在教學中的幾點做法,僅供大家參考.
新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應從學生實際出發,創設有助于學生自主學習的問題情境.”創設情境有助于學生自主學習,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為發現新知識創造一個最佳的心理環境和認識新知識的理想階梯,也為下一個教學環節的實施打下良好的基礎.然而,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有的教師每節課都冥思苦想,創設生活情境,古今中外,名人逸事,與課堂知識相關的都找出來,似乎脫離了情境設置就不是新課程理念下的數學教學了.記得有一位教師在講授“指數函數”時,分別創設了如下情境:“國際象棋的故事”“希臘神話中善跑英雄的故事”“長沙馬王堆古墓年代推算的故事”.教師講得繪聲繪色,學生也聽得十分專注,可是等教師進入正題時,時間已經過去了三分之一,而此時學生一時還不能從故事的情節中緩過神來.事實上,并不是每節課都需要創設情境,情境也不是越多越長越好.不必要的情境創設顯得牽強,如畫蛇添足.在本例中若使用教材中的“細胞分裂”和“放射性物質”兩個例子,既簡單易懂,又能說明問題.
新課程改革的核心就是要改善教與學的方式,由封閉式的教學變成指導學生“開放式”學習,即主動參與,師生互動“應成為學生學習數學的主要方式”.有的教師為了體現學生的主動參與,將課堂變成了“答記者問”,以問代講、一問到底的所謂“雙向交流”太多太濫.表面上看起來課堂氣氛十分活躍,有學生的參與,有師生的合作;而實際上是按照教師的預設按部就班地進行,是被教師牽著走的.學生根本沒有經過思考,也沒有思考的時間.師生之間的互動也是一種形式上的,只不過把原來“一言堂”中教師要說的話變成了學生翻閱教材后代替教師回答而已.這和傳統填鴨式的“滿堂灌”沒什么區別!
提問的目的是為了啟發學生,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然而不是所有的提問都有啟發作用,只有具有思考性和啟發性的問題才能達到啟發學生的目的.啟發性原則是否得到貫徹,不是看形式而是看學生的心智是否達到頓悟,學生能否在課堂上開動腦筋,積極地思考問題、鉆研問題,學生的思維能力能否有進一步發展等等,絕不是追求形式上的活躍.
新課改的另一個核心問題是“合作交流,自主探究”,即學生可以“通過不同形式的自主學習活動探究,體驗數學發現和創造的歷程”.這里的自主學習是指根據教學內容、教學目標設計教學,在教師的指導下有效地進行.可是現在許多教師有一個共性毛病:認為“合作交流,自主探究”就是分組討論,不管這節課的內容是什么.如,在“柱體和錐體體積”一節的教學中,一位教師在剛上課不久,便將學生分成小組,進行討論,由于沒有明確的分工,學生們你一言、我一語,討論得異常熱烈,課堂儼然成了一個市場,亂哄哄!教師雖在不斷地走動,但并沒有真正地參與其中.二十分鐘后,由小組代表匯報討論成果——體積公式.課堂氣氛看起來異常活躍,學生之間的合作交流也似乎很好.但這樣的一節課,重點應放在公式的應用上,公式的得出,教師用直觀的演示已經說得很清楚了,完全沒有必要用半節課的時間讓學生去討論,而對重點內容卻一帶而過,草草收場,太形式化了.雖然新課標中強調要重視直接經驗,但是對于實際數學教學中,由于客觀條件的限制,許多內容和知識是無法親自體驗的.這時我們不應該因為強調了直接經驗就不顧實際一味地讓學生自己去感悟、探究.實際上很多間接經驗,教師是可以直接告訴學生,讓他們慢慢地去感悟,一味追求形式上的東西,有時適得其反.
新課程強調現代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應用.多媒體課件的開發應用,極大地豐富了教學手段,絢麗的色彩、清晰的畫面、美妙的音樂,將干巴巴的說教變成多感官的刺激,使抽象的變成形象的、靜態的變成動態的、虛幻的變成真實的,既可以為學生創設真實的情境,又能使學生了解到知識的形成過程,有了直觀上的感受,易于接受和理解.因而,使得很多教師的公開課中普遍存在“課件代替板書”,“電腦代替人腦”,為片面追求形式化的課堂教學,甚至出現本末倒置的現象——“教師輔助課件”.教師不是根據課堂的實際情況進行教學,而是執行課件程序的過程,希望學生按照課件的預設進行學習活動,回答問題,最終引導學生得出預想的結果.有一位教師在講授“三角函數的圖像和性質”時,制作了若干幻燈片,課堂中像放電影一樣按順序一張張地放出來,將大屏幕變成了黑板.學生“一絲不茍”“專心致志”地盯著大屏幕,絲毫不敢放松,更別說有思考的時間了.殊不知,有些東西,教師邊說邊寫形成板書比直接出示文字課件的效果要好得多,至少學生有思考和記憶的時間.我們知道,師生交往中的情感交流以及教師自身對學生潛移默化的影響,電腦是無能為力的.所以,我們要明確:手段是為目的服務的,許多知識是要融會貫通綜合應用的,這是電腦解決不了的.
總之,“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現代教育是終身教育,學生不掌握學習方法,今后難以成功立足社會.因此,教師傳授的不應該只是知識,更重要的應該是思想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