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 鋒
(無錫外國語學校,江蘇 無錫 214000)
初中數學核心素養是學生在初中階段數學學習過程中需要培養的一種能力,主要包括四個內容.首先,要求學生養成運用數學思想解決問題的習慣,這是要求學生要能夠靈活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包括抽象思維、邏輯思維,來解決我們生活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其次,要求學生合理掌握數學方法,并通過這些數學方法來解決遇到的數學問題.再次,能夠理解并進一步掌握社會發展各方面可能涉及的數學知識,包括我們常見的數學概念、數學知識等等.此外,數學核心素養還要求學生在現實生活中遇到問題時要有用數學思想或方法來解決問題的意識.以上內容是初中數學的核心素養要求初中生所具備的能力,我們在進行初中數學教學時應當注意培養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在培養核心素養的時候應當從這四個方面來進行努力.
在數學教育中培養并提升初中學生數學核心素養具有重要的意義和價值.一方面,數學核心能力是一種綜合性的數學運用能力,對學生進行數學核心素養的培養能夠使學生更好地進行數學學習,能夠更好地運用相關的數學知識,對學生以后的數學學習具有很大的幫助;另一方面,對初中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提升還符合當前素質教育和新課改的要求,對于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義.
首先,數學學科是一門集專門性與整體性特點于一身的學科,其內容既能夠自成一個體系,又與其他內容存在非常緊密的聯系,例如,我們在初中數學中最常見到的代數和幾何內容,兩者既各自具有本身的特色,又具有非常緊密的聯系,我們在解題的過程中最常用到的就是數形結合的思想.其次,對于數學內容整體性的認識和掌握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從整體上理解所學的數學內容,例如,我們在學習函數時最先接觸的是一次函數,之后又學習到二次函數和反比例函數等等,在學習一次函數時學生可能對函數的理解和應用還沒有一個比較完整的認識,等將函數內容學習的差不多之后,通過對不同函數的比較認識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良好的學習氛圍是初中學生數學核心素養提升的重要條件,營造出探究性學習的學習情境,能夠給學生帶來持久的積極的影響,尤其是在培養學生探究能力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方面具有重要的意義.首先,在創設探究性學習情境時我們應當堅持具體、貼近生活的原則,通過對這些生動形象問題的探究,能夠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學生愛上數學學習.其次,營造探究性學習情境時,我們可以采用設置問題的方式來引導學生,圍繞所學內容設置一個具體的問題,讓學生在探究問題的過程中掌握所要學習的知識,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再次,在營造探究性學習氛圍的過程中,可以采用小組學習的方式來進行,通過學生小組之間的互動和自主學習來加深對所學內容的理解和鞏固.營造探究學習情境的方式有很多種,需要教師在教學實踐中不斷發掘.
在數學評價方面采用綜合性的評價方法能夠有利于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培養和提升,長期以來,我國初中數學的教學評價都比較單一,主要是以考試成績為主,以學生平常的課后作業為輔,缺乏對學生學習能力、學習方法、技巧以及其他綜合能力的評判,也不能體現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所以,教師應當設計一種新的、綜合性的數學評價方法,既要考慮到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又要考慮到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培養.教師在制訂綜合性的教學評價方法時,應當加強對學生平常在課堂探究活動中的表現、在開放性和創新性方面的表現的評價,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使數學評價發揮激勵學生的作用.
為了能夠進一步提升初中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教師在設置教學內容和習題時應當注意堅持開放性和創新性,使學生能夠更加靈活和創造性地思考數學問題.開放性的內容設置和習題設置是指教師要改變傳統意識中數學答案只有唯一解的這種思想,教師在設置習題時可以選擇一些解題思路比較多樣化,可以通過多種方法來解答的題目,例如,同一道題既可以用幾何圖形的方式來解決,又可以用代數的解題方式來解決,解題方式不是唯一的,而是多樣的.此外,教師還可以設置一些開放性的內容和習題,讓學生通過自己的邏輯思考來分析問題,答案不是確定的,主要是鍛煉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綜合思考能力.另一方面,教師應當注意數學習題的創新性內容,要把握好基礎知識鞏固和創新能力培養這二者之間的關系與比例,通過創新題目內容和形式使學生能夠更加靈活地掌握知識內容,教師能夠更加有效地完成教學目標和教學任務.
當前在數學教育中提升初中學生數學核心素養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教學目標,初中數學核心素養強調的是初中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綜合運用和一種數學能力,我們在教學實踐中應當進一步注重數學內容的整體性、注意營造一種探究學習的學習情境,同時在對學生進行數學評價時應當采用綜合性的評價方法,在內容方面也要加強開放性和創新性,通過這些方法進一步提升初中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
[1]陳翠玲.初中數學學科核心素養的認識與培養[J].新課程(中學),2017(6):231.
[2]鄭毓信.數學教育視角下的“核心素養”[J].數學教育學報,2016(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