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勇
最近讀到張永春的一則博文,很有意思,也很給人啟發,不妨摘錄如下——
如果你是錄取委員會的成員,對如下三個學生,你會做出怎樣的選擇?
學生甲:可愛的女生,成績全優,鋼琴特長,能歌善舞,家境優越,從小接受了很好的教育。
學生乙:成績平平,聽力有障礙,家境貧寒,父母工作忙,她要一直照顧自己的弟弟妹妹。
學生丙:成績很差,父親是正在服刑的罪犯,與母親住在犯罪率很高的社區,家境貧困,靠救濟金生活。
毋庸諱言,你應該會和我一樣,把錄取名額投給學生甲。
然而,真實的情況是,這三個生活在美國的學生的命運并沒有按照我們的選擇劃出它們的軌跡。
甲和乙申請了斯坦福大學,斯坦福大學毫不猶豫地選擇了乙。他們的理由是:這個孩子雖然成績平平,但是從她身上可以看到勇敢克服困難的寶貴品質,我們沒有理由不讓一個刻苦的孩子獲得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
甲和丙申請了著名的艾姆赫斯特學院,這所大學居然出人意料地選擇了丙。他們的理由是:丙面對的狀況十分危險,因父親而背負道德壓力的他,隨時可能陷入犯罪的深淵。作為一所旨在教人向上的大學,沒有理由不讓一個這樣處境的學生獲得受教育的機會。
上述博文中的文字,帶給筆者的是驚奇,是震撼,以及由此而引發的思考。
這兩所高校都是美國的一流大學,他們錄取學生的標準竟充滿了如此人性的光輝。到底什么是教育?怎樣的教育才是真正符合人性的教育?我們常說要以人為本,以學生為本,其實以學生為本,最主要的是以學生發展的需要為出發點和歸宿點。學生的需要包含有處世、求知、審美、健體等多方面,教育的真正價值就是能滿足學生的這些需要。
滿足需要,首先要讀懂需要。作為一個完整的人,學生有基礎性需要和發展性需要。如果讀不懂學生的需要,教育就成了對不了病癥的“下藥”。比如,雙休日、節假日為學生辦各種補習班、特長班,他們愿意嗎?他們積極嗎?他們不愿意不積極,我們何必要強加于他們呢?再比如,學生對某門學科特別感興趣,有探究的欲望,學校能否提供給他們探究的條件呢?僅僅“一刀切”式地布置大量高、深、艱的作業能解決他們求知的饑餓嗎?因此,“以人為本”不僅僅是一句口號、一種理念,更應落實在我們教育教學的具體實踐中。
滿足需要,其次要適合需要。適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斑m合”,就是合適,符合實際情況或客觀規律。既要適時,又要適事;既要適中,又要適度。教育要滿足學生的需要,最關鍵的是教育要適合學生的需要。比如,學生處在長身體、長知識的最佳時段,他需要睡覺,需要游玩,學校就不能剝奪學生睡眠、游玩的權利,不能布置太多的作業,不能讓學生熬夜疲于應付完成作業;學校就不能像監獄一樣,捆住學生的手腳,讓學生死讀書、讀死書。
每個孩子都是一朵嬌嫩、艷麗的花苞。如何對待這些可愛的花苞呢?開得慢的,我們不能硬要“掰開”;開得不艷麗的,也不要過多施肥,以免肥大傷根。因此,滿足學生的需要,應該成為我們教育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唯有讀懂需要、適合需要,才能真正滿足學生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