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益銀
“明朝的統治”是統編版七年級歷史(下冊)第三單元“明清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的第一節內容。在教學過程中,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掌握本節課內容,首先向學生介紹本單元的階段特征: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封建社會由盛轉衰。
教學重點:明朝強化皇權的措施。
教學難點:八股取士的消極影響。正確認識明朝皇權的強化在一定程度上鞏固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但同時又是中國封建社會逐步走向衰落在政治上的表現。
七年級學生雖已掌握了學習歷史知識的基本方法,但是分析、理解能力較差,也不善于理清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不能靈活運用已有的知識去分析、解決問題。因此,要借助多媒體手段補充展示相關資料,揭示事物之間的邏輯聯系。要注重問題導向,利用小組合作,共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要通過創設各種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多途徑了解歷史知識。
(一)知識與能力目標:了解明朝建立的相關史實,識記朱元璋強化皇權的措施;了解明朝經濟的發展;掌握明朝的八股取士,理解其影響;理解朱元璋強化皇權的原因和影響,認識到這是中國封建社會逐步走向衰落在政治上的表現。
(二)過程與方法目標:聯系以往學過的知識,對比概括明朝加強皇權的措施及特點,培養學生用聯系的觀點綜合分析、對比史實的能力;通過制作多媒體課件,增強課堂教學的直觀性、趣味性。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到明朝皇權的強化在一定程度上鞏固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但它也是中國封建社會逐步走向衰落的原因;通過創設情境,提問設疑,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
(一)預習導學,設計引導。(略)
設計意圖:教師根據教材內容,設計簡單的知識點填空,學生課前預習導學,梳理了解教材內容,為課堂學習做充足的準備。
(二)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組織“歷史知識搶答賽”。
師:同學們,回顧前面對七年級中國歷史的學習,我國古代歷史上有哪些著名的皇帝使你印象深刻?并至少說出一條與其相關的史實。
學生搶答:秦始皇、漢高祖劉邦、漢武帝、唐太宗、武則天、唐玄宗、宋太祖、元世祖、明太祖朱元璋……(學生通過課前的預習導學或課外知識儲備回答問題,個別學生能回答出朱元璋。)
組織“歷史故事擂臺賽”。
師:朱元璋是明朝的開國皇帝,也是一位平民皇帝。有誰能介紹一下朱元璋的身世?他是如何從一個孤兒、一個和尚最終成為明朝的開國皇帝的?
學生代表講述有關朱元璋從一個貧苦人家的孩子當上皇帝的經過。教師引導學生學習教材“相關史事”的內容,適當指導補充。
設計意圖:讓學生大膽展示,通過知識搶答、故事交流等多種形式,激發其學習興趣,讓學生認識朱元璋其人,了解明朝建立的經過,為新課的教學做好鋪墊;培養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和問題歸納能力。
(三)合作探討,指導點撥。
目標導學一:明朝的建立。
1.學生閱讀教材內容,結合教師補充的史料,分析明朝建立的社會背景。
“堂堂大元,奸佞當權……官法濫,刑法重,黎民怨。人吃人,鈔買鈔,何曾見?賊做官,官做賊,混愚賢,哀哉可憐!”
——《醉太平·堂堂大元》
師:上述材料反映出元朝末年怎樣的社會狀況?結合教材P66第一段內容,總結明朝建立的社會背景。
生:元朝末年,政治腐敗;各級官吏竭力搜刮民財,導致社會動蕩,民不聊生;農民起義不斷。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史料分析的能力,滲透“論從史出”的原則。
2.教師講述明朝建立的概況。
師:概括明朝建立的三要素——時間、建立者、都城。
生:1368年,朱元璋(明太祖),定都應天府(今南京)。
師:指導學生觀察教材P67明朝疆域圖,明確告知學生圖中明朝的都城是北京,原因是1421年明成祖朱棣遷都至北京,明朝后來一直定都北京,直到明朝滅亡。
師:元末農民戰爭以改朝換代而告終,中國歷史掀開了新的一頁。朱元璋當了皇帝就高枕無憂了嗎?
目標導學二:朱元璋強化皇權。
師:閱讀《好了歌》(改編版),分析朱元璋做了皇帝后,有哪些煩惱?
《好了歌》(改編版):人人都說皇帝好,其實皇帝也苦惱。宰相權大睡不好,官民議論吃不消。要是官吏選不好,貪污腐敗治不了。最怕地方造反了,身家性命也難保。
生:煩惱1,如何防止地方權力過大,威脅中央;煩惱2,如何防止宰相權力過大,威脅皇權;煩惱3,如何有效地監視官吏百姓,使他們唯命是從;煩惱4,如何更好地選拔官吏,幫助自己分理朝政。
設計意圖:通過換位思考,分析歸納出朱元璋面臨的四大煩惱,引出教材朱元璋強化皇權的四個主要措施,從整體上把握知識點主線,了解歷史發展的規律,有利于課堂的深入探究。
1.在地方:取消行省,設三司。
師:朱元璋為了鞏固統治,在政治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從地方到中央全面改革官制,以強化皇權。
師出示材料:
行省長官:“凡錢糧、兵甲、屯種、漕運、軍國重事,無不領(掌管)之。”
——《元史·百官志》
師:由材料可以看出,行省長官有哪些權力?會帶來什么危害?
生:行省長官擁有管轄范圍內的行政、財政和軍事等權力。危害為行省長官權力極大,不利于中央集權。
生:在地方上,朱元璋取消行中書省,設立三司。還先后分封諸子為王,駐守各地,監控地方,鞏固皇室。
2.在中央:廢除丞相和中書省,權分六部。
師出示材料:
材料一:凡選法、錢糧、刑名、造作、軍站民匠戶口一切公事,并經由中書省可否施行。
——《元典章》
材料二:“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漢、唐、宋因之,雖有賢相,然期間所用者多有小人專權亂政。我朝罷相,設五府、六部……分理天下事務,彼此頡頏,不敢相壓,事皆朝廷總之,所以穩當。”
——明太祖《皇明祖訓》
師:根據材料,概括朱元璋加強皇權的措施及其理由。
生:措施為廢除丞相和中書省、設立五軍都督府和六部。理由為中書省和丞相權力過大,專權亂政。
3.設立廠衛特務機構。
師出示歷史小故事“宋濂請客”——一次大學士宋濂上朝,朱元璋問他:“昨天在家請客沒有?請的哪幾位客人?吃的什么菜?”宋濂如實回答。朱元璋高興地說:“說的全對,沒有騙我。”說著拿出一張圖,上面畫著宋濂請客的座次位置。宋濂見了嚇得出了一身冷汗。
師:朱元璋是通過什么方式知道宋濂請客的詳情的?該機構的主要職責是什么?特點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生:設立特務機構錦衣衛。職責為掌管侍衛、緝捕、刑獄諸事,保護皇帝,鎮壓官民。特點為由皇帝直接指揮,不受法律的約束。作用是成為皇帝的耳目和爪牙,皇權得到空前的強化。
師:明朝通過設立錦衣衛、東廠等特務機構,真正做到“安然朝中坐,卻知天下事”。明朝利用專設的特務機構,用極端殘忍的酷刑來強化中央集權,在我國封建史上實屬罕見,這表明封建制度已經漸趨衰落。
4.改革科舉制度。
師:請回顧科舉制度由產生到完善的過程?
生:雛形(隋文帝)→形成(隋煬帝)→完善(唐太宗、武則天、唐玄宗)
師:明朝統治者為了從思想上控制知識分子,又是如何改革科舉制度的呢?
生:考試范圍必須來自“四書”“五經”;答題標準必須以朱熹的《四書集注》為標準;答題形式必須嚴格規定為八個部分,即“八股文”。
師:科舉制度在創立之初,曾經發揮過積極作用,但是隨著歷史的發展,其弊端日益暴露。
師出示材料:(略)
設計意圖:補充解讀相關史料,教師層層引導,帶領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學習,了解明朝加強皇權的具體措施,并對這些措施的影響進行探討,使認識更加全面。整個教學過程注重史論結合,培養學生分析歸納問題的能力。
師:通過以上的合作探究,你認為明朝強化皇權的措施對當時的社會有什么作用?這些措施的實施還預示著什么?
師展示“動腦筋”:
在學習本課過程中,小君、小杰就明朝強化皇權的措施產生的影響展開了激烈的討論——
小君:明朝強化皇權的措施非常有效,促進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我很贊同。
小杰:不對,這些措施實際上預示著我國封建制度的日益腐朽,漸趨衰落,也給明朝的統治埋下了危機。
同學們,你認為他們誰說得對?請說明理由。
如果你是明朝的一位官員或讀書人,你生活的幸福指數高嗎?你認為應該創設怎樣的社會環境,才能促進國家的發展?
生:明朝強化皇權的措施,從鞏固國家統一的角度來說,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緩和了社會矛盾,安定了社會秩序,有利于恢復和發展經濟。但也加強了對人民的鎮壓,特別是廠衛特務機構的設置,說明皇帝依靠高壓政策來維護統治。八股取士扼殺了人們進步的思想,阻礙了科學文化的發展。這些措施的實施,預示著封建制度的日益腐朽、漸趨衰落,也給明朝的統治埋下了危機,使中國開始落后于西方。
生討論回答:自由、平等、公正、法制、民主、開放、創新等。
設計意圖:設計“動腦筋”環節,擺出兩種不同的觀點,讓學生結合所學知識,正確認識明朝強化皇權措施的作用,深刻理解明清時期的階段性特征,培養學生辯證地分析、看待問題的能力。同時結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學生進行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升華。
目標導學三:經濟的發展。
師:明朝時的經濟在前代的基礎上繼續發展。請大家閱讀教材,看看教材是從哪幾個方面介紹發展情況的?
生:農業、手工業、商業。
1.農業。
師:明朝從南美洲引入了不少農作物,它們有哪些?
生:玉米、馬鈴薯、甘薯、花生、向日葵。(多媒體展示圖片)
2.手工業。
師:我們再來看手工業,明朝手工業的發展具體表現在哪些地方?
生:棉紡織業向北推進,南北出現一批棉紡織基地;絲織業發展,蘇州成為絲織業中心;景德鎮成為制瓷業中心。(多媒體展示圖片)
3.商業。
師:明朝商品經濟相當活躍,全國性的商貿城市有哪兩座?
生:南京和北京。(多媒體展示圖片)
師:明朝的時候,許多富人積極參與商貿活動,出現了許多有名的商幫。所謂商幫,是以鄉土親緣為紐帶,擁有會館辦事機構和標志性建筑的商業集團。明朝出現的兩個有名的商幫是什么?
生:山西的晉商、安徽的徽商。(多媒體展示圖片)
設計意圖:通過師生問答的簡單形式,引導學生快速把握相關知識點。借助多媒體技術展示相關圖片,形象直觀地提高學生史圖結合學習的能力。
(四)反饋提升,課堂小結。(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