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束鵬芳
在江蘇省第五屆“五四杯”初中青年教師課堂教學展評活動中,歷史學科選送了6節課。6位青年才俊以同課異構的方式,呈現了七年級的“明朝的統治”和八年級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確立與發展”的史事底色與歷史認識。
“明朝的統治”一課用的是國家統編教材。上課教師或者生動地敘事,或者穿越時光,創設歷史情境,講述明朝前期的政治、經濟狀況。例如虛擬某一歷史上可能存在的某個讀書人,讓他在科考、做官、歸田與經商的一生中,顯示教科書敘述的經典史事,讓學生在虛擬人物的經歷中找出真實的歷史存在。上課教師還充分運用教科書中的輔助欄目如“材料研讀”“相關史事”“知識拓展”和歷史遺跡圖、場景示意圖等材料,引導學生觀察、描述與解釋,使學生在對話性的學習活動中展開學習進程。上課教師能以民主意識批判明朝的專制政治,以多民族國家的歷史感肯定明朝的中央集權制度。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確立與發展”一課用的是北師大版教材,敘述了從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到中共十九大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探索歷程,內容跨度大、抽象性較強。上課教師努力實行教學轉化,發揮當代史特有的影像資料豐富的優勢,采擷新聞照片、新聞紀錄片等資料,在影像史料與教科書敘述中往返穿梭,并結合大量的生活實例來引導學生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例如以新聞記者的視角來回顧歷史、綜述要點。
可以說,不管哪個年級的哪節歷史課,不管是來自蘇南、蘇中還是蘇北的歷史教師,他們的課堂教學都有三個鮮明的特色:歷史情境中的敘事性;史事串聯中的生本化;生本進程中的價值觀教育。六位參展選手的課堂教學還運用了諸多教學方式,如故事擂臺賽、小型辯論賽、角色扮演、合作探究、時事播報、寫作與繪制等,彰顯了課堂教學中的學生活力,也有效推動了歷史知識的教學轉化。一言以蔽之,觀于象、言于志、思無邪。
本次教學展評,有機地貫穿了參與式的評課與議課活動。除了分時段的評課議課,還有匯總性的評課議課;除了專家的評課議課,還有授課者與聽課者之間的互動式評課議課。通過這樣的活動,對如何上好初中歷史課,形成了一些基本的經驗與訴求。
首先是基于課程標準的理解,合理有度地用好教科書的正文與輔文系統,彰顯其學本功能和國家意志,使作為意識形態的歷史課程服務于立德樹人的教育目標。其次是創設歷史情境,以多樣的史料來展示歷史的豐富、生動與有趣,讓學生不但愛歷史,也愛歷史課,使歷史的育人功能潤物細無聲地得到落實。再次是充分運用教學設計的有關原理,搭建學生學習的平臺,以多種學習方式來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在學生的學習行為中而不是單一的教師行為中體現生本特色,也明晰教師的幫助者與引導者的角色定位。最后是將“教學評一體化”納入備課的系統思考中,重視即時性評價與過程性評價。一節課中總有三個左右的核心知識點,在教學進程中,既有每個核心知識點的跟蹤性練習與評價,也有幾個核心知識點相整合的練習與評價,借助結構性張力與步步為營的節律,追求“讓學生跟進”和“讓知識內化”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