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亞鈴
(江西省上饒市婺源縣紫陽六小,江西 上饒 334000)
小學生不同于成年人,他們的思維只會在有趣、新穎的環境中才能夠不斷地發散.這就需要教師在課初先給學生營造他們喜歡的學習氛圍,讓學生感受到樂趣,從而自覺地產生探究知識的欲望,將原本抽象、難懂的數學課程轉化成為學生喜歡的直觀性的課堂.但進行課堂導入時必須要堅持兩個原則:一方面,要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與經驗來設計課堂導入內容;另一方面,要將學生的學習特點、情緒、興趣等考慮其中,設計出能讓學生產生思考的課堂導入內容,使學生在享受學習的同時,各方面的數學能力得到全面的發展.
溫故知新課堂導入方式,是數學教學中常會用到的一種方式,也是效果十分好的一種方式.教師可以先讓學生回憶學過的知識,然后讓學生分析新舊知識點之間的異同,從而讓學生對新知識產生熟悉感,將舊知識作為新知識的“生長點”,進行正遷移,從而有效地掌握知識.比如,在學習“圓柱”相關知識點時,為了讓學生透徹掌握圓柱表面積和體積的公式,可以先進行提問:同學們還記得我們都學過什么圖形知識嗎?以此來讓學生回憶所學過的全部圖形.然后再次提問:咱們今天學的是圓柱的知識,誰能告訴老師它由什么組成呢?以此舊知識導入方式,讓學生發現原來圓柱是由長方形、圓組成的,發現了新舊知識點間的關聯,從而對新知識產生熟悉感,更快速地掌握新知識,化難為易,收獲良好的數學教學效果.
懸念既能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又能夠讓學生產生探究知識的欲望,因而,此方式如果能合理地應用到數學課堂導入中,必能活躍課堂氛圍,使學生獲得新的知識.比如,在學習“4,6,8倍數特征”相關內容時,可以讓學生隨意報數字,教師能馬上說出學生所說的數字是哪個數的倍數,結果學生經過驗證之后發現教師說的全部正確.這使得學生非常疑惑,怎么可能這么快說出來呢?必然會產生探究的欲望.又如,在學習“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相關內容時,可以設計這樣的導入,讓學生畫出無數個三角形,并且測量出其中兩個角的度數,教師則能夠快速說出另外一個角的度數,學生經過測量與驗證之后,發現教師說的竟然沒有一點差距,這時學生會疑惑,教師怎么可能這么聰明呢?一定有什么技巧,從而對此產生強烈的學習欲望,專心地參與到課堂學習中,探究到教師所掌握的技巧之后,學生會感覺到心滿意足.
生活情境導入策略就是從學生熟悉的生活場景導入教學,提出問題,使數學學習更具親切感和現實感,從而激發學生深入學習的興趣.同時,能將本來抽象的數學知識轉化為具體、形象的生活情境,非常有益于學生對知識的透徹理解和掌握.比如,在學習“人民幣的認識”相關內容時,可以設計一個購物的生活情境,讓學生輪流當收銀員,其他學生做購物的人,在這樣購物的過程中,無論是收銀員還是購物的人都能夠認識人民幣,體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又如,在學習“小數乘法”相關內容時,教師可以給學生設計“計算電費”的環節,計算電費是每個家庭都會遇到的問題,課前教師可以先讓學生了解電費每度的價錢,每度的價錢是0.52元.教學中教師可以出示媽媽交電費的課件,創設生活情境并提出疑問:家里總共用了105.2度電,這個月的電費應該是多少呢?這樣生活化的導入方式,能將原本無趣的“小數乘法”計算融入計算電費這一教學活動中,讓學生感受到小數乘法的意義,從而激發學生計算的欲望,讓學生樂于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去探究解決問題的方式.
小學生都較為喜歡有趣的故事,教師要抓住學生此心理特點,采取寓教于樂的教學方式,激發學生的注意力與求知欲望,讓學生快樂地進入學習中.比如,在學習“循環小數”相關內容時,教師可以給學生舉一個都較為熟悉的故事導入新課:從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廟,廟里有一個老和尚和一個小和尚,一天,老和尚給小和尚講故事,說:從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廟……這樣導入很好地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同時使學生感受到這個故事永遠也講不完,從而引出本節課的重點內容“循環小數”.這樣的導入能讓學生精神飽滿地參與到新課的學習中.
綜上所述,新課改下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離不開課堂導入環節.因此,實際的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需要根據學生及教材的特點,設計出引人入勝的課堂導入,以此來達到培養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及素養的目的.
[1]張學明.“真學課堂”模式下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策略淺析[J].華夏教師,2015(6):72.
[2]黃春暉,林高明.培育核心素養的課堂教學策略[J].中國民族教育,2017(3):67-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