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小琴
(江蘇省揚中市興隆中心小學,江蘇 揚中 212200)
美國心理學家奧蘇伯爾曾說過:“假如讓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學僅僅歸結為一條原理的話,那么我將一言蔽之曰:影響學習的唯一的最重要因素,就是學習者已經知道了什么.教師要探明這一點,并應據此進行教學.”只可惜,許多人把“已經知道了什么”僅僅理解為學習者已有的學科知識,而把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和生活實踐這一重要的課程資源視而不見.小學生正處在思維比較活躍,對新事物充滿著好奇心的一個成長階段,如果教師可以將學習內容和小學生的日常生活聯系在一起,不但可以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學習能力,而且還鍛煉了學生實際解決問題的能力的,提高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真正達到學以致用的學習效果.那么,在數學教學中如何讓生活走進課堂,煥發活力呢?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探討.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要重視從學生的生活實踐經驗和已有的知識中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陶行知先生也曾說:“教育與生活是一個東西,不是兩個東西.”事實上,數學來源于生活,植根于生活,又運用于生活,教師要善于尋找生活中的數學素材,將學生熟悉的蘊含著數學知識的生活實例引進課堂,使學生體驗到“數學就在自己身邊、身邊到處存在著數學問題”,并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如,在“利息”一課的教學中,教師說:“我家里有10 000元錢暫時不用,可是現金放在家里不安全,請同學們幫老師想個辦法,如何更好地處理這些錢?”學生回答的辦法很多,這時再趁機引導學生:“選擇儲蓄比較安全.在儲蓄之前,我還想了解一下關于儲蓄的知識,哪名同學能夠介紹一下嗎?”學生們競相發言.在充分感知了“儲蓄”的益處之后,學生們又主動介紹了“儲蓄的相關事項”,在不知不覺中學到了知識,體會到了生活與數學息息相關.這樣教學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獲得愉悅的學習體驗,又符合兒童的認知特點,同時教師的參與又拉近了師生間的距離.
課前研究是生本課堂的一個標志,沒有課前研究也就沒有了生本課堂,我們的生本課堂也就無從談起.在實際的教學實踐中,作為一線教師,對于課前小研究的設計和思考是備課的第一步,也是決定著生本課堂成敗的關鍵性環節.教學“一個數加上或減去接近整百、整千數的速算”時,我充分利用學生生活中已有的購物付款時“付整找零”的經驗,設計了這樣一道生活情境題:小明的媽媽帶了136元錢去新華書店花99元買了一套書,作為送給小明的節日禮物,媽媽可以怎樣付錢,還剩多少元?討論該題時,學生想出了很多辦法,而首選的方法便是“先付100元,再用36元加上找回的1元錢”,而這恰恰就是“湊整簡算”的思想,原先不易被學生們所理解的“思想”由于其生活經驗的支撐得以主動建構.
葉圣陶先生說過,教任何功課的目的是為了達到不需要教.即學生自己會學,學了會用,會解決實際問題,光紙上談兵是沒有用的.數學教學如能在具體的生活情境中加以演練,會有利于實實在在地提高學生的能力,使學生發現數學就在身邊,讓學生認識生活中充滿了數學,生活真有趣,數學真有趣.現實生活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常常是整合著各類信息而綜合顯現的.我們可以將其引入課堂,讓學生在接近實際情境的實踐活動中去解決數學問題.如,在教學“認識人民幣”時,可以模擬超市購物這一生活實踐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學習“買賣東西”.通過識別商品、看標價、付錢、找錢等活動,使學生初步學會識別假幣,懂得要愛護人民幣和節約用錢的道理,從而也掌握了一定的生活技能.又如,在教學“相遇問題”時,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到操場上去模擬同時相向、同時同地反向、相遇、同地同向、追上等實踐活動,讓學生對相遇問題中常見的專用術語有了清晰的認識后,理解和掌握算理,解法也就水到渠成了.這種模擬生活的實踐活動,使學生感到數學的優越性,體會到數學與社會的關系,懂得了數學的真正價值,提高他們真正參與社會生活的能力.
研究性學習是學生主動獲取知識的一種渠道,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需要立足于生活,引導學生開展探究性學習,不僅要重視課內學習,還要抓好課外學習,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鍛煉學生的實踐能力.如,在教學圓柱體的側面積一課時,就可采用直觀演示法、獨立操作法,讓學生自己利用手中的圓柱體模型去發現圓柱體的側面積公式.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把圓柱體學具的紙殼展開認真觀察,討論十分熱烈.“經過你的觀察,圓柱體的側面展開后可能是什么形狀呢?”這個問題一提出,立即激起了學生思維的浪花,啟迪了他們的創造意識,有的說“是長方形”;有的說“如果圓柱的底周長和高相等,側面展開就是一個正方形”;還有的說“如果沿圓柱體側面的高斜著切開,可能是平行四邊形”……教師對學生的回答加以肯定后,又引導學生得出這樣的結論:無論圓柱體側面展開后是什么形狀,它的側面積都等于底面周長乘高(側面積=底面周長×高).這樣,通過教師的直觀演示、學生的動手操作將原本抽象、枯燥的問題具體化、形象化,激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欲,引起其濃厚的興趣,啟迪他們的創新意識.
數學來源于生活而最終服務于生活,尤其是小學數學知識,基本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原型.隨著新課改的發展,“數學生活化”理念將會慢慢地被教師自覺地執行.正如數學巨匠康托爾所說:“數學的精髓在于自由.”教師要教會學生把所學的知識應用到生活中,使他們能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生活,去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我們在數學教學中必須千方百計地讓學生從生活中體驗數學,讓學生自覺地把數學知識運用到各種具體的生活情境中,把培養學生在生活中應用數學知識的意識貫穿于教學的始終,使學生在“生活”和“數學”的交替、互動中更加熱愛數學、熱愛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