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科入
【摘要】現階段我國正處于向市場經濟轉型期間的工業化進程中,保證我國經濟穩定發展的重要因素在于產業投資,產業投資也是經濟轉型中的重要載體。在我國初期的工業化進程中,產業投資適應了經濟體制轉型的發展要求,投資結構也在不斷的進行調整,從而帶動了我國的經濟發展。但是在改革開放以來,經濟轉型中產業投資結構出現了很多問題,例如在經濟增長模式下產業投資結構失衡而出現的環境問題,產能過剩問題,技術問題。本文通過市場環境與投資影響因素論述了新產業的投資方向與需注意的問題。
【關鍵詞】經濟 轉型 投資
根據近些年的資料數據調查能夠得出我國絕大部分工業行業都存在著高成本,低產出,缺乏創新的問題,同時高端行業一直被發達國家壟斷,也成為我國新型工業化發展的絆腳石。現在經濟想要發展必須要有技術與知識的積累,因此新產業的投資方向也要從融資結構,投資主體以及技術等三個方面進行選擇。
一、影響產業投資方向的因素
(一)政府以及產業投資主體對產業投資的影響程度
經過研究分析可知,政府投資主體對產業投資有很顯著的影響,第一產業和第三產業的投資受政府影響較為明顯。筆者認為政府作為投資主體應該最大程度的避免直接參與到市場競爭中;國有企業的投資對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發展影響較為大,國有企業的投資會在第二三產業中的傳統行業靠攏,所以對于國有企業來說,需要注意的問題是統籌兼顧,也要注重對第一產業的投資
(二)銀行貸款對產業投資影響較大
銀行貸款對三個產業的投資有顯著影響,尤其是第三產業,銀行貸款的貢獻度甚至已經超過第三產業投資的70%,對第二產業投資達到30%,上述數據都表明在產業融資結構中間接融資的影響比較大,也能夠說明直接融資市場的作用,還有發展的空間。
(三)我國技術落后,對產業投資影響較小
特別是進入到二十一世紀以來,全要素生產率不增反降,我國主要的工業行業的技術進步率也進步緩慢,這些都說明技術的進步并沒有對我國的產業投資起到較為明顯的作用。因此對于政府來說只有不斷創新,不斷改革,并給予法律的保護,技術創新才能夠推動產業投資的變動,優化結構。
二、新產業的選擇原則
(一)綠色環保可持續發展
綠色消費逐漸成為現在消費的主流,消費者的消費觀念也發生了很大的改變。不僅注重產品的質量,同時也關心著環境的持續發展。因此在進行新興產業的抉擇時也要像這樣的方向靠攏,選擇市場前景更加廣闊,能源利用率高,就業機會多的產業進行發展
(二)市場需求大
無論什么產業要進行生存并且發展,其具有的必要因素就是市場,因此選擇的產業產品,在國內外都有廣泛的需求。
(三)防范產業的發展風險
雖然新產業的發展前景廣闊,有很多發展機會,但是關于新產業的市場格局還沒有完全成型。同時還會出現高投資,高收益與高風險的三個特征。所以要盡量避免一哄而上的現象,各行各業經濟發展時都要遵循本身的規律與周期,所以在進行新產業的抉擇時,應該謹慎的,科學的考慮關于產業政策和新技術等方面的問題,并提前進行防范,最大程度的避免風險。
我國的改革開放已經經歷了30多年,計劃體制正在逐步向市場經濟體制過渡,因此怎樣把握好經濟發展與自然環境保護之間的平衡以及怎樣理順產業投資結構,這些問題都是我國進行升級和變化的關鍵。
(四)把握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機會
在供給側結構改革的大環境下,筆者認為經濟轉型的方向應該是第三產業即消費與服務,因為國家的工業制造業發展緩慢,相比于線上交易,實體經濟顯得非常落寞,因此新產業的投資方向也要盡可能的向這個方向轉移。在未來的改革中,制造業的比重將會逐漸下降,消費服務領域必將是發展的趨勢。另外隨著互聯網的不斷普及,互聯網給市場經濟帶來了很大的沖擊,尤其是對中國市場來說可以說是改變了消費者的消費方式和消費理念。現在火熱的淘寶,京東幾乎已經把零售領域全部霸占。而現在進行供給側改革的主要原因就是投資做得不夠完善。在今天的發展中,必須要思考如何去庫存,如何能夠減產,去真正的生產消費者需要的物品。
(五)借鑒國外的投資經驗
相比我國的投資,國外投資機構更注重邏輯與分析。在中國的投資機構進行投資時,很多情況下是從最基本最基礎的層面上去分析業務。而在其他地區例如加拿大,他們進行投資時會首先考慮到此產業的基礎設施是否完善,政府監管,是否到位;就在各方面都確定下來的情況下才能判斷行業是否能夠蓬勃發展以及發展速度與發展時間。
(六)技術先進
未來產業之間的最大競爭就在于技術與創新。因此產業選擇時要注重技術的作用,能夠著重表現技術進步的主要方向與發展趨勢。從技術方面提高勞動生產率,從而在市場競爭中更加有競爭優勢。
三、發展潛力較大的新興產業
(一)生物產業
由于人們對生活質量的不斷提高,因此生物產業是未來很具有張力的一項產業,在我國生物產業的年均增長率已經達到25%以上,生物產業的基礎龐大,發展速度之快,現階段全世界的醫藥品有一半都是經過人工合成的,經濟效益十分可觀,所以在生物能源,生物環保等方面都是可以關注的行業。
(二)文化產業
尤其是在最近幾年國家對文化的宣傳,文化產業也成為炙手可熱的行業之一。
在國外的發達國家,文化產業早已經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而我國相對于他們而言還處于落后階段。這同時也說明了我國文化產業的發展潛力非常大,在全國各地文化產業增幅普遍高于GDP與第三產業的增長速度。從中可見文化產業已經成為了一個新的經濟增長點。尤其是在北上廣以及云南等地區,文化產業已經成為當地的支柱性產業。
隨著我國不斷發展,居民的收入水平不斷增加,消費水平也隨之上升。因此,我國大部分居民在通訊產品,服裝等領域的要求不斷提高。快速消費品以及商業連鎖都是未來投資的一大熱點。
四、產業選擇需注意的問題
(一)新產業投資的環境
在十二五期間,經濟發展不再追求高速增長,而是平穩持續發展,同時要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以及調整結構。對于新興產業的發展方向來說,政府的指導與支持是關鍵因素。
在2015年,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到國內生產總值的爭取達到8%左右,到2020年爭取達到15%左右。國民經濟的支柱性產業也逐漸轉化為生物,高端裝備,信息技術等產業。創新能力,生產技術都不斷提高,并掌握一批關鍵的核心技術,在少量領域能夠達到國際的領先水平。爭取在2025年,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創新能力及創新水平都能夠領先世界,保障以后經濟的可持續性發展。
(二)投資觀念需要轉變
我國以前基本上都是粗放型經濟。只要把產品弄出來就賺到錢。可能在幾年前在中國進行投資時。人們在當時那種情況下只需要投到某一個行業去,在這一行業中有需求。如果進行投資,那么這個企業實際上只是為了滿足需求,能夠提供供給,也就賺到了錢。上述這些原因都導致了在投資領域專業水平的發展進度緩慢。除此之外在大環境上分析,中國投資的一個明顯特征就是流動性,通常情況下,流動性過高的行業領域都是不正常的。無論是任何行業領域,其市場經濟都是供求關系所決定的,供大于求,錢多項目少,人云亦云的去追捧某一個項目時,可能不會得到很好的投資回報。
在新產業的投資與選擇上,要去看清趨勢,尋找機會。例如在十幾年前,在娛樂影視,這些行業都是新興領域,很多人都在觀望,但是也有一些人進行了一些實質性的動作,因此在當時一批的新興行業,就獲得很豐厚的投資回報。因此在現階段我國經濟結構調整的過程中,新產業獲得豐厚回報的機會遠遠大于傳統行業。投資中的一些不確定因素,對于投資人來說也相當于部分成本。因此在進行選擇時,應該選擇已經較為成熟的企業,減少風險。
行業的前途與投資回報不能棍為一談。有些情況下就算一個行業的發展前景很好,但是投資行業卻不一定能夠取得豐厚的回報。比如航空業,汽車業,雖然兩個行業都是革命性的科技,但是對這兩個行業進行投資的人都沒有取到理想的回報。因此筆者認為搞清楚產業方向是一個方面,最關鍵的是能夠了解把握產業是否具有高回報的特征。
五、總結
我國是世界產業結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也要適應世界產業結構的發展趨勢,進行自我調整,自我優化。雖然我們現在還面臨著資金來源渠道不夠通暢,投資總量不足以及結構不合理等多方面的問題,但是筆者認為只要找到問題的關鍵,提出對應解決政策,在未來的發展過程中問題就會得到緩解,促進經濟發展。在新產業的投資于選擇上看清局勢,以技術促發展,以創新促發展。
參考文獻:
[1]牛強.中國互聯網金融產業發展及政府管制研究[D].東南大學,2017,(11).
[2]武健鵬.資源型地區產業轉型路徑創新研究:基于政府作用的視角[D].山西財經大學,2012,(05).
[3]姜棱煒.戰略性新興產業初期融資模式及其效率評價[D].武漢大學,2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