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益嘉
【摘要】近些年來,隨著互聯網金融產業的高速發展,各種互聯網信貨業務如雨后春筍般不斷涌現出來。大學生群體自然也成為了發展的重點目標,“校園網貸”這種業務模式應運而生。校園網貸的出現滿足了一部分大學生學習、創業的資金需求,但是也暴露出許多問題,如造成大學生消費觀念的扭曲,校園網貸平臺本身的良莠不齊等。國家、社會及學校應當采取相應的措施,疏堵結合地規范校園網貸業務,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消費觀,維護穩定發展的金融秩序。
【關鍵詞】校園網貸 大學生 超前消費 金融管控
“互聯網+”助推了校園網貸的悄然走紅,它的出現迎合了部分大學生的消費需求。所謂“校園網貸”,是指在校學生通過針對大學生的網絡貸款金融機構和平臺在網上提交資料、經過審核、支付一定手續費,申請獲得信用貸款的一種方式。
今年八月份,中國銀監會和保監會聯合出臺《中國銀保監會關于銀行業和保險業做好掃黑除惡專項斗爭有關工作的通知》。在通知中,監管層鄭重表示:“面向高校學生違法發放貸款,發放無正規用途貸款,或者以各種方式變相放貸的行為,將成為日后工作的重點打擊對象。”
能否客觀、理性地看待這一新興產物,關乎大學生的健康發展,關系高校健康育人環境的營造,影響到社會的長治久安。
一、校園網貸的興起原因
2018年中國大學生在校人數達到3700萬,全世界第一。其中,50%以上的學生存在不同程度的資金短缺情況,據保守估計,大學生信貸消費市場規模至少在2000億元以上。近年來,校園網貸憑借其審核簡單、放款快、門檻低等特點,迅速占據了校園信貸消費市場。據不完全統計,截止2018年8月,我國共有200余家從事校園網貸業務的互聯網金融平臺,在這200余家平臺中,有50家專門從事校園網貸業務,占平臺總數的25%。筆者總結了校園網貸快速興起的原因,如下:
(一)大學生的超前消費需求顯現
隨著經濟社會的大力發展,我國大學生的消費結構和消費觀念有了非常大的轉變。在消費結構上,基本伙食費所占比重在逐年下降,消費結構呈現多元化發展趨勢;在消費觀念上,越來越多的大學生開始呈現出“消費超前”的特征。一些不正規的網絡貸款平臺通過欺騙、隱瞞等手段,利用大學生超前消費心理,違規向大學生發放貸款。不少大學生消費只是為圖一時之快,甚至買回來的物品被閑置,爾后又不得不去面對高額的貸款本金及利息,導致了一系列的社會問題。
(二)大學生的虛榮攀比之心作祟
大學匯聚了來自全國各地的萃萃學子。可是每個大學生出生于不同的家庭,從小接受的家庭教育和擁有的社會資源財富截然不同。大學生雖然屬于成年人,但還未形成健全的世界觀、價值觀。社會上的不良風氣的侵蝕再加上中國傳統家庭溺愛的方式,往往會導致大學生產生盲目攀比心理,一些家庭經濟條件一般甚至較差的同學為滿足其攀比心理,開始求助于校園網貸。
(三)互聯網的發展帶來了網絡借款形式的普及
以往大學生消費的場所一般以線下實體店居多,隨著互聯網及電子商務的發展,大學生越來越青睞于軟件移動終端,也就是我們所說的"APP",網絡購物的快捷性、方便性以及選擇的多樣性,激發了大學生的消費欲。起初,銀行等金融機構通過信用卡的形式進入校園,但由于種種原因,大學生信用卡業務并不像人們想象中發展蓬勃。2009年初,有關部門出臺《關于進一步規范信用卡業務的通知》,全國各地的銀行開始著手清退校園信用卡業務,“校園網貸”開始成為校園信貸業務的主力。
二、校園網貸存在的問題
(一)養成大學生不合理的消費習慣
在京東、淘寶、蘇寧易購等購物網站出現之前,大學生的生活費基本上都用在了食品和衣物及日常生活用品上,這些電商平臺的出現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便利,也極大地促進了國家經濟的發展,但同時也打開了大學生消費的欲望之門。與此同時,隨著科技的急速發展,各種電子產品開始進入消費市場,但是價格往往呈虛高狀態,在一些不良用心的校園網貸平臺的宣傳鼓動下,一些大學生開始盲目提前消費,最終養成了不合理的消費陋習。
(二)誘發大學生的不正當行為
大學生雖然是成年人,但是其自制能力較差,很多大學生沉迷網絡游戲、購買奢侈品,甚至有些大學生沉迷于賭博等違法行為。一些利欲熏心的放貸機構,哪怕知道大學生的借款用途不合法,仍然為其提供資金支持,結果進一步誘導大學生不正當行為的發生,造成非常嚴重的后果。而這些大學生往往欠缺還款能力,結果就會導致大學生心理壓力巨大,進而走向極端。
(三)校園網貸的風險控制能力不足
從統計數字來看,從事校園網貸的平臺不少,但是質量參差不齊,相當一部分平臺在風險控制方面存在漏洞,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校園網貸的門檻低。大學生往往只需要身份證、學生證就可以辦理額度不等的貸款,并且沒有任何的抵押和第三方擔保。二是平臺缺乏有效的審核貸款機制,校園網貸平臺往往對大學生申請人的資料審核不嚴,甚至有冒名貸款、重復貸款的行為發生,而互聯網貸款還未完全納入征信體系,這就為導致壞賬的增多,造成一系列社會問題。
(四)一些校園網貸平臺涉嫌惡意欺詐、暴力催收
許多校園網貸平臺為了吸引學生貸款,喜歡用“零利息”、“零首付”等宣傳字眼來迷惑大學生,但在實際放款中隱瞞了高額的服務費用,采用砍頭息(如合同上借貸金額為10萬元,實際放款8萬元)、收取保證金等方式獲取暴利。
在催收方面,為了達到有效催收目的,催收公司在實施的過程中可能會采取暴力催收等手段,嚴重干擾大學生正常生活。
(五)立法的相對空白
目前校園貸的法律監管問題上確存在諸多漏洞,甚至可以說是空白。校園網絡借貸缺乏一套嚴格的標準,對借貸平臺的資金監管、資質審核、信息共享、監管主體等缺乏詳盡的規定。
正是由于法律缺失,一部分不良網貸平臺通過欺騙和虛假宣傳等手段,誘導一些心智不成熟的大學生過度提前消費,哪怕事前就知道這些大學生根本沒有還款能力,還是發放貸款給他們,極大侵犯了學生的權益。只有在清晰的法律法規制度情況下,才能做到執法必嚴、違法必究。
三、校園網貸的治理財策
(一)學校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消費觀
在校大學生社會經驗往往不多,對不良校園網貸認識不多,很容易被其吸引導致上當受騙??赏ㄟ^以下幾個方面的教育,引導大學生們樹立正確的消費觀:
家庭教育方面,家長應該灌輸孩子理性的消費理念,關心孩子在學校的生活狀況,多與孩子溝通交流;高校教育方面,學校應該通過舉辦講座、開設相關課程等方式,加強金融消費知識的普及活動,提高學生鑒別不良網貸的能力,同時建立應急機制,對已經發生的不良網貸事件要及時通知學生家長和監管部門;學生自我教育方面,大學生應該自發開展學習鑒別校園網貸的活動,通過社團活動等形式,廣泛吸引學生了解相關的法律法規知識。
(二)學校充分了解學生的家庭背景,將不良網貸扼殺在萌芽期
高校輔導員在入學的時候要將學生家庭情況作細致的了解,深入了解同學的生活情況,建立困難學生的檔案,在整個大學階段要做到經常走訪、找同學問話,做到及時發現學生的生活上的困難。
針對存在網貸想法的同學進行一系列的心理輔導,確保其充分了解校園網貸的正面作用與負面危害,將不良校園網貸扼殺在萌芽期。對家庭經濟真正困難的學生幫助其申請如國家獎助學金、生源地信用貸款等一系列優惠政策。對于確確實實需要資金創業的同學,引導其去正規的網貸平臺去借款,并且要經過父母的同意。
(三)國家維護合法校園網貸正常運作秩序
在人們的印象中,“校園網貸”這個詞往往都是貶義,可是我們不能草率地給校園網貸下結論。校園網貸具有兩面性,一方面它培養了大學生信用消費意識,另一方面一些非法網貸平臺欺騙在校大學生,嚴重擾亂社會秩序。
為了滿足在校大學生合理的貸款需求,使校園網貸回歸良性發展。銀行及正規網貸平臺應針對性地開發高校創業、個人生活消費等信貸產品,向大學生提供規范的信貸服務。開展校園網貸的金融機構應制定完善的校園信貸風險管理制度,建立相應的風險預警機制,并加強貸前調查評估,認真審核貸款人的各項資料,同時加強貸后管理監督,確保資金的用途流向合法。
(四)國家加強對關于校園網貸的法律完善和違法犯罪的處罰力度
國家要通過立法進一步規范校園網貸平臺,如要求校園網貸平臺在向在校大學生發放貸款之前,告知學生貸款的利率(包括手續費)、具體的還款方式以及違約責任等等信息;規定校園網貸平臺向在校大學生發放貸款之前,必須通知其父母,并取得同意;同時也要控制校園網貸額度,根據具體用途,一般不超過10000元;同時要加強對校園網貸的催收管理,嚴厲禁止催收時對大學生采取暴力或侮辱等行為的,對這些行為要通過法律來懲治。
參考文獻:
[1]包艷龍.“校園網貸”發展情況調查與分析[J].征信,2016,(8).
[2]王娟娟.民間借貸糾紛案件的認定與處理[D].安徽大學,2015.
[3]孫振淋.大學生“校園網貸”發展問題及對策研究[J].現代商貿工業,2016,(30).
[4]陳衛東.“互聯網+"視域下高校校園網貸現狀調查及對策研究[J].法治輿社會,201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