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洪銀 鞏素芳
【摘要】隨著我國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素質教育不斷深入人心,對教學方式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一個明顯的改變,就是教學手段的多樣化。而小學數學是九年義務教育中一門關鍵性學科,對小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有巨大的提升作用。但由于小學生限于年齡、思維和心理尚處在發育階段,因此,一味沿用傳統的教學方式,無法讓小學生適應對邏輯思維能力要求很高的數學學科。情境教學法可以結合生活實際,創設生活情境來激發小學生的興趣,剛好可以彌補傳統教學方式的不足。因此,受到師生的青睞。探討情境教學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策略,希望可以對基層教師產生一定的啟發作用。
【關鍵詞】小學數學 問題情境教學 策略
問題情境,是數學學習論的基本概念之一,指個體面臨的數學問題和它所具有的相關經驗所構成的系統。當外部問題和內部知識經驗條件的恰當程度的沖突,使之引起最強烈的思考動機和最佳的思維定向的這樣一種情境。那么,將概念投射到小學數學上,就是講數學知識或問題隱藏在學生接觸的生活現實、數學現實中,從而創設一種富有吸引力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提出問題、思考問題的欲望,從而提高主動學習的自覺性。
一、小學數學教學特點
新課程改革更看重小學生的綜合素質,相比與傳統只偏重應試教育的培養機制,更注重培養小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以促進小學生全面發展。在新課改的大背景下,教師必須以學生為教學主體,圍繞每個學生不同的發展軌跡,做出有針對性的教學方案,從而提升小學生的課堂參與度,激發小學生的學習興趣。而由于小學生的思維形式主要是偏重形象思維,以抽象思維為代表的邏輯思維能力還沒有發展起來,因此教學方式也應該以形象思維為主,掌握小學生的心理和接受能力,運用生動形象的教具和栩栩如生的教學情境,來讓小學生的理解更加直觀。問題情境教學法就是基于這種教學思想被提出的。而且由于小學生天性活潑好動,因此無法長時間集中注意力傾聽教師所講的每一個課程重點,因此教師要注意和學生之間的良好溝通,使小學生的注意力能夠一直緊跟教學內容,這也是問題情境教學法的優勢。
二、小學數學課堂應用問題情境教學法的策略
教師在用問題情境教學法時,應當引用小學生平時生活中經常接觸到的生活現象,來激發小學生的想象力,并在其中引入數學知識點,這樣就能將數學理論和實際生活完美結合起來,從而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提問、思考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將數學知識點記住,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具體做法,可以有以下幾點:
(一)問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興趣永遠是最好的老師,因此,要求教師在具體的教學活動中,注意引導學生的興趣,從而讓學生的參與度更高。例如,在學到人教版小學六年級的上冊《圓的面積》時,教師可以問學生一個問題,去商店里買茶葉,如果有一個長方體的茶葉桶和一個圓柱體的茶葉桶,它們的高度一樣,而且截面的周長相等,那么買哪一個更合適呢?這樣的問題對學生來說比較新奇,就會令學生陷入思考。其實問題的本質很簡單,就是看在矩形和圓形同樣周長的情況下,哪個面積更大,那么同等高度下,體積就會更大,也就越合適。借著這個問題,教師就將“圓的面積”這個知識點引入到了數學課堂上,也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
(二)問題提高學生的思維活躍度
問題情境教學法不應該僅僅作為輔助教學的手段,拘泥于課上知識的掌握,而是應該在這基礎上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從而達到既定的教學目的。舉例來說,人教版五年級下冊《尋找次品》就是一個很好的數學活動,從一堆外表看似相同的東西中尋找出“異類”。用一道類型題舉例,“在28瓶水中,找出其中一瓶生理鹽水。生理鹽水比水略重一點,怎樣用最簡便的方法,找出其中的生理鹽水?這道題擺在學生面前,如果按照傳統的笨方法,需要用天平一瓶一瓶稱出來,當天平不平衡時才會找到答案。可是這樣的重復操作會讓工作量加大,所以要求學生改進現有的方法,從而實現思維訓練。教師可以啟發學生,如果將這堆水分類呢?平均分成兩堆,天平重的一端就包括生理鹽水,再將重的一端挑選出來,繼續分兩邊稱,以此類推,就可以降低工作量,從而加強思維的訓練,提升思維活躍度。
(三)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
多媒體教學手段是教學輔助性手段,可以讓學生的理解更加直觀。而且多媒體教學的形式是多樣的,尤其是在學習到圖形的時候,可以通過動態的圖形變換、放大、縮小,可以作為輔助型教學手段幫助學生加深記憶。例如,在學習三角型面積時,教師可以讓學生結合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底和高的乘積,來探索三角形的面積公式。學生面對這道題時會云里霧里,但是多媒體教學卻可以展示平行四邊形,并且標出底和高。運用動態的線段連接平行四邊形的對角線,可以讓學生看到平行四邊形被分割成了完全相等的兩部分,這樣學生就可以明白,在平行四邊形的面積上除以2,就可以得到三角形的面積。結果和三角形面積公式剛好吻合,這就實現了多媒體輔助教學的效果,達到了教學目的。
(四)讓學生提高自主思考問題的能力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應該培養小學生自主思考問題的能力,從而面對不同的問題和知識點,能夠構建出相應完善的知識體系,從而能夠主動回憶起相應的知識點。假以時日,就可以脫離對教師的依賴。舉例來說,在學習到“分數的意義”,教師就可以結合具體的生活情境為學生制造問題,引起學生思考。例如,在生活中我們哪里可以接觸到分數?分數相對于我們以前學習到的數,有什么意義上的本質不同?學生就會聯想到切開的西瓜、折疊的紙等,進一步理解分數的意義。在學習完分數意義之后,再遇到具體問題時就會產生不同的思考方式,如將“一角錢”看作“一元錢”的十分之一,將“一半”看做“單位一”的二分之一,等等。
(五)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
問題情境教學法不知應該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而同樣應當注重學生的動手能力。例如,在學到人教版六年級的《比例尺》的時候,教師就可以問學生,如果同學們在生活中想知道自己家離學校多遠,可以怎樣測量呢?有的學生會說,可以走路從家到學校,利用自己走路的速度和時間來確定家到學校的距離。教師可以對學生進行鼓勵,記敘文,還有別的方法嗎?如果是在地圖上呢?這就引出了“比例尺”的教學目標。由于一般地圖上的圖例都有相應的比例尺,所以教師可以讓學生自己在地圖上測量,測出家到學校有多少米,然后根據比例尺算出實際距離。這樣就增加了學生對比例尺的直觀感,也會讓教學效果更加明顯。
三、結束語
問題情境教學法順應了素質教育的要求,教師要在授課時注重激發學生的興趣,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提升思維活躍度,從而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教學內容,提升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代媛.情境教學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J].華夏教師,2017,(10) :42.
[2]方素梅.小學數學教學中情境教學法的實際應用[J].未來英才,2017,(23) :20.
[3]鄧時全.探析情境教學在小學數學中的應用[J].都市家教,2017,(10) :22.
[4]鄭端麗.情境教學在小學數學教育中的應用研究[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15,(01) :142.
[5]尹文博.小學數學教學中應用情境教學法的對策[J].魅力中國,2017,(40) :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