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當下的大學英語教學中,有關合作學習方面的研究主要體現在英語作文的練習以及閱讀中,但聽力教學與理論結合的研究卻少之又少。《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中指出:高校英語教學的主要目的在于培養學生英語綜合性的運用能力,尤其是聽說的能力,以期培養學生可在后期的工作與社會交際中運用英語有效交流,與此同時,還可使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得到加強,進而提升其文化素養。
【關鍵詞】英語;合作學習;學習模式;聽力教學
【作者簡介】 訾英(1982.04-),女,山東禹城人,曲阜師范大學外語教研部講師,研究方向:認知語言學、英語教學,翻譯理論和實踐。
當下大學英語聽力教學的模式具有單一性,即教師在電腦前播放錄音,而學生僅負責則在下面豎耳傾聽,邊聽邊做,其后教師對聽力的內容進行評講,學生則核對答案,這是大多數大學聽力教學的內容,此種枯燥單調、千篇一律的教學方式使學生對英語聽力喪失學習的興趣,進而導致聽力教學位于被動的狀態(李丹 2014)。語言的掌握大部分是在不斷交流交際中產生,即通過“互動性學習”方能習得,而不是僅僅依靠語言知識與技能的訓練,而合作學習在聽力教學中的應用則很好地體現了這一點。
一、合作學習的內涵
合作學習是一種具有實效性與創意性的教學策略,能夠激發學生學習的動機,并使課堂的氣氛得到改善,進而提高其學業成績。心理學理論認為,學習是實現自我與發揮潛能的過程,在學習中應用合作學習能緩解課堂的焦慮感,為學生自我價值的實現創建寬松安全的學習環境,進而使學生可積極主動地參與教育的過程;而行為主義學則認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離不開周圍的人,其能夠通過與周圍人在學習中的合作,達到鞏固學習與完成學習的目的。
合作學習主要指在小組合作的前提下展開任務型教學,主要內容為將學生分為若干個學習小組,在課堂中由教師設計出小組任務,以小組的形式讓學生一同完成任務,同時還需將小組作為單位在課堂上進行匯報(張華 2016)。有學者曾指出,“教育是師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人際交互、協同努力的過程,所有的教育均屬于交往的過程,只有通過隱含的或者實際發生的人際交互方能使教育產生影響。”筆者就合作學習在大學英語聽力教學中的實踐策略進行淺略探究。
二、合作學習小組的組建
在合作學習中,小組有效合作學習的基礎是合理的分組。合作學習分組的原則主要為“組間同質,組內異質”,即小組內的各個成員間存在學習能力、性格以及性別等方面的差異,組間同質對各個小組間的競爭公平性有利,而組內異質則可促進組內成員間相互幫助。每一學習小組的成員數通常在4人至6人最適宜,主要原因在于人數過多對組員的交流不利,而人數太少則不利于成員間的互助交流。教師需充分且綜合考慮每位學生的性別與性格差異,包括智力、學習能力、口語聽力的水平、學習成績、學習興趣與學習積極性,遵照“組內不平衡,組間均衡”(劉佳佳2013)的原則,科學性分組。
三、合作學習任務的設計
由教師來設計有關聽力合作的任務,要求學生需在其規定的時間內通過合作完成,同時教師需保證每次人物設計的內容均與授課的單元內容相關,并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確保設計出的小組合作任務具有較強的任務型、操作性以及針對性,此外,設計任務時教師還需依照學生的心理,設計出其感興趣的內容,以學生極易接受的形式展示,例如合理應用視頻或者歌曲等等,使學生在真實性極強的學習交際活動中,不僅僅對所學的內容進行了復習,還是口語與聽力得到了有效的鍛煉。例如在《新世紀大學英語聽力》Book1 Unit1課程中的“Travel tips for Thailand”部分時,教師可給學生布置的聽力任務為“Youare going to hear a passage a bout Tailand, Listen carefully and fill in the blanks with the missing words”(教育部 2012)教師可在首先對泰國進行簡介,讓學生對其有一定的了解,其后給學生布置聽力任務,第一篇聽力播放主要為復合式聽寫,即填寫文章中空白部分缺失的內容,各小組成員均需認真填寫空白處的詞,還要注意形式的恰當;聽完一遍后,教師可給予學生較短的時間進行溝通,對空白處需要填寫的詞語進行核實,其后派每一小組中的一位成員說出本組的答案。待教師對答案進行公布后,每一組可依照答案準確率的高低來進行排序,如此可激勵學生在下一輪聽力中參與的積極性,最后教師在通過多媒體的形式將聽力的內容展現,同時再次播放聽力,加深學生的印象以及理解力。
四、口語與聽力的結合訓練
在外語學習過程中,聽與說是最不可分的兩種技能,將說與聽有機結合,與單純聽力技能訓練相比所起到的效果更好,其能夠使學生迅速對語言進行掌握,進而提高并鞏固聽的能力。除此之外,通過說與聽的有效結合,還可提高學生對聽的理解能力以及口頭表達能力(郝璐璐 2014)。在傳統教學環境中,其幾乎不具備交際環境,存在的也僅為機械性的問答,而在合作學習教學模式當中,學生之間存在真正的學習信息交流,且其能夠在任務完成的過程中自然、真實地使用目的語進行交流,并將課本上所學到的語言理論知識轉變為語言運用能力,一定程度上真正使語言的交際功能被體現。基于此,教師在結束聽力訓練過后,可將文中所出現的難點進行詳細講解。其后再由小組成員隨機抽選文中的部分內容,例如 “Thailand is a nice country in Southeast Asia, with something for every visitor. There is a lot for you to discover there. But before you go, you should make a plan to help you be better prepared. Here are some tips...”(教育部2012)各小組成員可通過目的語的應用進行自然且真實的交流,討論這一段的內容,并對主題進行歸納。學生在練習口語時,不僅加深了其對聽力材料理解的程度,還使其語言的綜合能力、邏輯的連貫性以及思維的流暢性得到了培養。學生在聽力教學的合作學習中,一方面對所聽的內容進行了鞏固,口語也得到了鍛煉;另一方面還使學生的閱讀能力得到了提高。此外,在課堂時間充分的情況下,教師還可以就本章節所聽的內容歸納出一個主題,將學生分為兩大組,展開辯論,例如就“ travel ”這一主題展開辯論,可將主題選定為“How many tourist attractions have you been? ”,教師可將其作為聽力課后任務,學生在課下可自行查閱相關資料,于下次課堂的前5分鐘內通過英語口語的形式進行辯論,如此不僅能使學生的口語能力得到提高,還能充分鍛煉其閱讀能力,因此種任務設計有一定的難度(占用學生課余時間與教師課堂教學時間),因而教師可依照情況決定。
五、結語
在大學英語聽力教學中,合作學習的應用能使學生對自身的認知結構進行改組進而學習,這種學習包括各個學生之間的相互激發、協助與效仿,每個人都將自己的經驗作為背景建構來理解事物,因而教師在教學中需增強學生之間的合作,學生再同比自己知識水平高的成員交往時,能夠將潛在的自身潛在的發展轉化為實際的發展,并創造出更廣闊的發展空間(董雅清2014)。在聽力教學中運用合作學習理論,能有效結合聽與說;不僅能使學生的聽力得到練習,還可強化學生的記憶,增強其學習信心和交際能力。
參考文獻:
[1]李丹.淺析網絡多媒體在大學英語聽力教學中的有效應用[J].新課程學習·上旬,2014,22(7):138-138,139.
[2]張華.合作學習在大學英語聽力教學中的探索與實踐[J].速讀(上旬),2016,08(1):71.
[3]劉佳佳.合作學習理論在大學英語聽力課堂教學中的實施策略[J].南昌教育學院學報,2013,19(1):167.
[4]郝璐璐.合作學習在大學英語聽力教學中的探索與實踐[J].黑河學刊,2014,12(4):77-78.
[5]教育部.新世紀大學英語視聽說教程[S].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12.
[6]董雅清.大學英語聽力教學中合作學習教學模式的的應用[J].電子制作,2014,21(13):291-2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