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課程改革的不斷發展,高中英語教學逐漸引入了新的教學思想,形成以培養學生英語能力水平為目的的主要目標,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當中要嚴格遵循此目標,設計出更合理更全面的教學方式,營造更好的教學氛圍,以此才能將高中英語閱讀知識與學生本身英語能力相結合,讓學生在發展自身的同時還能最終達到提高學生英語能力水平的終極目標。
【關鍵詞】核心素養;高中英語;閱讀教學
【作者簡介】王小坤,山東省聊城市水城慧德學校。
新課改在英語學科方面主要體現在將學生自身發展與學科培養人才相結合,不僅要注重學科知識的進步,也要注重學生身心的發展,因此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在此思想指導下采用適當的教學方式,為學生制造良好的教學環境,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只有這樣才能對學生自身的整體發展起到促進作用,提升學生英語知識的學習能力,增強學生綜合水平,促進學生健康穩定的發展。
一、核心素養在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中的價值
在高中英語教學中,教師越來越關注“核心素養”,主要體現在培養學生的語言、思想、意識和能力,然而實際情況并非想象中如此。核心素養的缺乏使得學生在英語閱讀訓練中困難重重,但是英語閱讀在整個高中英語中意義重大,這就要求教師對其選用正確的教學方式來教授學生,采取新穎的教學行為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必須要以核心素養教育理念為主要指導思想,有效將高中英語閱讀教學的特特征以及學生整體水平和學習能力等條件相結合,為學生設計更科學、更全面、更合理的教學形式,從而更好地提升學生的英語閱讀水平,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實現學生全面的提高與進步, 讓學生在學習中既能收獲知識,又能使自身得到發展與進步。
二、采取問題導入的方式進行教學,提高學生英語水平
所謂問題導入教學,是指教師通過提問題的方式,讓學生在思考問題的過程中逐漸進入學習的狀態,這樣能使學生在一個積極的狀態中融入到學習,感知到學習的魅力,最后就能獲得學習的成功,是自己的英語閱讀水平得到提升,身心也會得到發展,同時也會感知到自己的求知欲,對學習會有一種更強大的渴望。在教學過程當中,教師要運用有限的教學素材無限放大相應的知識點,以此來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教師可以根據素材提出與此相關的問題讓學生回答,讓學生在充分了解素材的基礎上對問題進行回答,此后教師可以提出一些列與此相關的后續問題讓學生進行持續思考,將學生不同的回答進行一個整合與指導,讓學生的思維有所擴散,在提問與回答的過程中,學生對知識會掌握得更加牢固,記憶也會更加深刻,并且學生的閱讀能力、思考能力以及表達能力都會得到鍛煉,長此以往,學生的英語水平以及自身都會有很大的提升,也會為以后的學習與發展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
三、引領思維思想,提高思維品質
學生的思維能力在核心素養中也占有很大比重,這就意味著在教學過程當中,教師要對此有所措施,幫助學生進行思維方面的指導,以便于他們形成良好的思維習慣。比如在課堂中老師向學生提出問題后,對于學生不能立刻回答的情況,教師應該耐心指導學生而不是將答案直接告訴學生,要做到授人以漁而不是授人以魚,慢慢引導學生對所提問題進行自己的思考,這樣能使學生在積極尋求答案的過程中既能學到知識點又能鍛煉到自身的思考能力。在進行一些具體的教學時可以讓學生展開相應的聯想,在聯想中感受坐著的心情與情感,在感受中收獲對知識的理解,如此便于對問題的分析與答案的探索,對教師所要教授的內容就會有一個全方位的掌握,對自身的發展也是很有幫助。比如在進行《Life in the future》教學的時候,教師要引導學生對未來生活進行充分的想象,并進行表示預測或建議句型的靈活運用,讓學生進行思考:“In your opinion, what is the future of life?”“Help the students to talk about life in the past, at present and in the future.”從而發揮學生的主動性,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幫助學生積累英語知識,引領學生思維思想,提高學生思維品質。
四、結語
英語閱讀教學在高中英語教學中占據十分重要的地位,對提高學生英語水平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就要求我們必須高度關注這一部分的學習,秉承核心素養的思想,指引學生進行思維擴展,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努力為實現核心素養采取相關有限措施,最終實現提高學生英語能力與身心發展的終極目標。
參考文獻:
[1]高攀.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中的情感教育與德育滲透探究——山東省2016年高中英語德育優秀課例觀摩感悟[J].英語教師,2016,16 (19):61-63+66.
[2]周牛美.核心素養在高中英語閱讀中的培養策略研究[J].英語教師,2017,17(10):112-115.
[3]張先捷.基于思維品質培養的高中英語閱讀教學探析——以譯林版牛津高中《英語》Module3Unit3Lostcivilizations為例[J].英語教師,2017,17(16):126-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