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顧 穎(常州市新北區學前教育美術核心組組長)
《關于幼兒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指導意見》中提出:“幼兒園要建立促進教師專業水平不斷提高的機制。要鼓勵教師立足教育實踐,開展日常教研活動,不斷提高教師素質。”基于此,我們組建了美術核心組,那么如何建構學科組的學習活動路徑,提升核心組成員的專業成長呢?
核心組成員來自全區不同文化、不同特色的幼兒園。基于其特殊性,首先要進行“宏觀調控”,建立“自下而上、自上而下”雙向性機制,確保核心組教師專業“保值”。
立足核心組整體,我們建立了“組中組”模式。將核心組分成若干個單位小組,圍繞研究核心,每個單位小組分工有序,各司其職。首先,成立了以組長及副組長組成的領導小組,確定組長為統籌規劃核心組活動的主要責任人,副組長為任務落實、資料傳達的主要責任人。同時,組內成員根據各自的美術專長,組建三大特色項目組,形成“民間組織”,建立學習共同體,鼓勵大家資源共享,并且及時總結與梳理,形成內在的知識經驗系統,督促學科組成員,變被動學習為主動研究。以任務和問題為導向,把學習研究的功夫放在平時。
為提高組內每位成員研究的自主性,我組構建了個人規劃與“九板塊”模式并進機制。“九板塊”主要指美力讀書會、美力課堂、童心童畫、立美論壇、微型畫展、學科組簡報、微信傳遞、用心寫作這九大板塊。每個板塊相互獨立,但又相互依賴,從理論到實踐,兼顧全面,又聚焦個體。
圍繞這“九板塊”內容,要求核心組成員進行個人規劃:每學期撰寫一篇幼兒美術教學論文或者案例;每學期至少在本園開展開放活動一次,觀摩活動三次;每人積累一個特色內容,開辦一次成熟的講座;每月選一名幼兒的作品進行解讀;每月輔導六名幼兒,并在所在幼兒園舉辦微型展覽。
我區的美術核心組共有22名成員,導師1名,組長1名,正式成員15名,參與成員5名,其中老成員有3名。職稱分布:中學高級教師1名,幼兒園一級教師6名;五級梯隊:區級以上五級梯隊成員3名;教齡分布:10年以上的9名,5~9年的9名。從人員構成情況可以看出,學科組成員的教齡分布跨度比較大,以經驗型教師為主。而年齡跨度大就存在了實力不均勻的挑戰。研究前期,我們做了全面調查。通過對話,我們發現成員們主要存在以下幾點困惑:美術課程的游戲化實施方式是什么?如何進行作品的評價與解讀?如何開展美術游戲、區域活動及環境創設?綜合以上反饋,可以看出成員們對研究美術活動的熱情很高,并且也在實際工作中發現了美術教育的重要性,可是信心不足,資源不充分,基礎也不是很深厚。鑒于此,在三年的研究時間內,一方面,我們要結合當下課程游戲化的背景來思考園本課程的優化;另一方面,要重點抓基礎知識和技能的建構。因此,我們將整個學科組發展核心定位為:對幼兒美術教育進行系統研究的學習共同體;學科組發展目標為:扎實理論基礎,落實課堂實踐,助推專業成長,帶動全區美術教育發展,構建共進、共享、共生的學習共同體。
(一)導師導航,提供技術支持
核心組導師是一位有著三十幾年教齡的專家型老師。她從事美術研究已有十幾年,從美術專業理論、美術環境創設到美術材料開發都有獨到見地。由她保駕護航,可以確保整個美術核心組在研究的路上不偏航。例如,針對手工、繪畫、泥工這三種藝術表達形式,她從概念、玩法、目標、指導策略幾方面為成員進行了梳理和歸類,為核心組成員的實踐提供了有效的技術支持。
根據美術領域中不同藝術的表達形式,我們圍繞“玩形”“玩色”“玩泥”三大板塊,組建了“蒲公英組”“美時美刻組”“七色花組”。每個小組推薦一名優秀老師為組長,由組長定期組織組員反思研究方向,制定新的研究生長點,定期展示小組研究成果等等。同時,小組成員輪流“當家”,讓美術核心組的每位成員都有展現自己特長的機會,并在“實踐——反思——再實踐”的過程中,提高專業素養。
核心組每位成員都希望借助“新北區核心組”這個平臺,吸取養分來不斷提升自己的能力。由于組內成員教齡和專業能力不同,這就決定了組內進行活動時不能“一刀切”,而需因人而異,相機而動。因此,我們從時間和空間上進行了革新,構建了“學習場”和“實訓場”,確保每位成員都能在原有的基礎上提升自我,確保專業“贏利”。
美術核心組不僅將課堂教學研究作為重點,還從幼兒作品解讀、環境與區域創設、教師個人特色培養這三個方面同時切入,抓課堂、抓素養,做到兩手一起抓。體現了審美教育不僅僅要在課堂內,更要在生活中培養的理念。因此,教師自我的理論修養就顯得尤為重要。在不增加成員額外負擔的同時,我們構建了“常規+定向”的學習模式。通過學習《兒童繪畫解析與教程》《理解孩子從畫畫開始》《幼兒園美術教育活動資源庫》,從理論基礎、繪畫分析和教學方法三個方面分別展開研究。幫助教師進一步更新觀念,樹立正確的美術教育觀、兒童觀,積累系統的實踐方法。同時,借助“美力讀書會”這一板塊,將讀書心得和實踐案例相結合,通過具體事例解析理論知識,助推每位成員不斷提升美術理論修養。
每月一次的集中活動是核心組常態,由于成員分布在全區23個園所,每月的集中時間太有限了,且每次活動都讓大家感到意猶未盡。于是,線上研討就自然而然地產生了。我們架構出一種教師培養的新模式——線上研討和線下觀摩的雙向聯動模式。百度網盤和QQ群文檔云空間,成就了我們的網絡平臺。不管任何時間、任何地點,只要有電腦或手機,溝通就不再是問題。這種網絡培訓模式不再經常性地占用教師和孩子們在一起的活動時間,也不用侵占教師私人的生活時間;不再因為場地的局限性,而必須以控制名額的方式來進行培訓,只要對我們核心組感興趣的教師都可以隨時隨地加入討論;更不需要每次活動時都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種模式可以極大地提高成員們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并且將教學中的感悟和活動的精彩瞬間隨錄隨研,助推成員專業“贏利”。
古人云,“水嘗無華,相蕩而成漣漪;石本無火,相擊而發靈光。”來自四面八方的成員因常州市新北區教研室架構的平臺而幸運地走在了一起。我們知道,這是一場美麗邂逅,我們將繼續在美術研究之路上且行、且思、且成長。
(江蘇省常州市藻江花園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