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本刊記者 周彩麗
日前,教育部辦公廳印發《關于做好2018年普通中小學招生入學工作的通知》,明確要求規范招生入學秩序、保障入學機會均等。其中最受各方關注的是,“要逐步壓縮特長生招生規模,直至2020年前取消各類特長生招生”和“繼續清理和規范中考加分項目,尚未全面取消體育、藝術等加分項目的地方,要從2018年初中起始年級開始執行”的要求。
為何取消特長生招生?特長生招生與教育公平間是何關系?取消特長生招生是否影響特長教育?就這些大眾關注的問題,本刊記者采訪了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輝。
記者:請您談談特長生招生政策的演變。
儲朝暉:早在1982年,就有人提出只看學生分數的高考招生制度有問題,希望對那些有特殊才能的孩子因材施教,為他們提供更多的升學選擇。有些地方探索在高考之外,對體育等方面有特長的學生保送、加分,一段時間之后這種方式延伸到中考甚至小升初。到90年代,一些學校為了辦學有特點,對某些方面有特長的學生“優惠”錄取,慢慢由個別學校擴展開來,越來越多的學校通過這種方式招生,這樣一來,逐漸獲得一些地方行政部門的認可,成為招生的方式之一,然后就發展成這些年的小升初、中考、高考中招收特長生這樣一個體系。
從教育部的政策來說,近年來,關于減少和規范特長招生的信號持續釋放。2014年,教育部印發了《教育部辦公廳關于進一步做好重點大城市義務教育免試就近入學工作的通知》,要求到2015年,全國19個大城市的所有縣(市、區)實行劃片就近入學政策。就近入學一定程度上也是想避免以特長生、推優等通道擇校。實際上在北京市,去年在義務教育階段就不用“升學”概念,而用“入學”概念,就近入學,但是在全國其他地方還沒有改過來。2014年教育部明確,到2016年特長生招收比例壓縮在5%以內。國務院發布意見要求,2015年起取消體育、藝術等特長生加分項目。這一次再次做調整,明確到2020年,各個地方都要取消特長生招生。
記者:特長生招生有何利弊?為何要取消?
儲朝暉:實行特長生招生政策,主要是對一些比較好的學校招比較好的生源有利,也一定程度上起到引導學校、家長重視培養學生個性、特長的作用,一部分學生也通過這種通道培養了他們的特長,這是好的一面。
但在學校之間存在較大差距的情況下,特長生招生強化了學校之間的馬太效應,其弊端日益凸顯。
第一個弊端,讓學校之間的不均衡拉大。要知道,能夠招特長生、送特長生的學校都是少數較好的學校,家長希望孩子小學就到能夠推薦特長生的學校就讀,那這樣的學校就可能招到更好的學生,致使其他小學的生源越來越差。初中階段也是如此。之所以現在義務教育階段還存在擇校招生,就是因為學校之間不均衡。通過招特長生,進一步把這種不均衡拉大了,好的學校越好,差的學校越差。
第二個弊端,特長生招生過程本身不夠公開,不夠透明,存在一些灰色權力的運作。在一些地方出現真有特長的學生不一定能上去,沒特長的學生不一定上不了的情況,缺少有效的監督。
第三個弊端,由于有特長生招生這個升學捷徑,家長孩子都涌入特長與才藝培養這條路,加大學生學習壓力,也加大家長經濟壓力。此外,特長培養背后需要資金資源支持,并不是所有家庭都有能力培養孩子特長,可能真正有特長的孩子家庭承擔不起培養負擔,而有些孩子走上特長生通道憑借的卻不是真實的特長,只是在資金資源比拼中勝出,又造成新的不公平。
所以,取消特長生招生,對教育均衡、教育公平、減輕師生和家庭負擔等來說都是好事。
記者:有人認為,有特長的學生比普通學生付出了更多的努力,就應該有加分。您怎么看這個觀點?
儲朝暉:這個觀點是錯誤的。首先在成才理論上是錯的,中國人推崇“一分耕耘,一分收獲”,如果你在某個學校選擇的特長不是你真實的特長,用的功夫越大,傷害就越大。再者,義務教育階段學校的基本職能是均等地為每個學生提供基本公共服務,完成規定的義務教育課程教學,它本身是沒有選拔性的,也不能進行選拔。對于每個孩子來說,享受義務教育公共服務的權利都是平等的,機會是均等的,不能因為你有特長就享受更多的資源。
記者:有人擔心,取消特長生招生,可能導致家長和學校都不重視學生的特長培養,會走入應試教育的死穴。
儲朝暉:每個孩子都有他的優勢潛能方向,作為一個完整的、有質量的教育,應該在整個教育過程中都考慮到學生的特長發展。自然,在義務教育階段也應該發展學生的個性。義務教育發展學生的特長不是為了選拔,而是為了更好地實現人生發展。所以,不能簡單理解取消特長生招生就是不要特長,而是不把特長作為選拔的依據。取消特長生招生后,與之相應的其他改革要跟上。
為實現這個目標,首先,要改變學生學習分配時間。完整的義務教育,國家規定的課程最多用到學生60%的時間,另外40%的時間用來讓孩子學自己喜歡學的,做自己喜歡做的,玩自己喜歡玩的。其次,義務教育階段不能用選拔的方式來決定你是不是能升學,只能是就近入學。要做到這一點有一個前提,就是學校之間要均衡,沒有明顯的差距。實現學校均衡發展,學生就近入學,學生沒有應試擇校壓力,能更好地讓每個學生而非少數學生發展特長。
記者:取消特長生招生之后,如何科學引導有學科特長與創新潛質的孩子得到發展?
儲朝暉:取消特長生招生,不能取消特長教育。從理論上來講,每個學生在他的個性當中都有優勢點,每個學生都有特長,用招生辦法篩選出某一部分有特長的學生,這是錯誤的。取消特長生招生,實際上摒棄了用功利的方式來培養特長,而是追求用自然的本真的方式讓每個學生發展自己的特長。
特長教育,從學校方面來說,目前做得不夠。大多學校認為就把上面規定的課程教好就行了,這是不完整的教育。也有些學校開設校本課程、開展主題活動來進行特長教育,但總體來說這樣做的學校還是相對少數。學校應在日常課程中加入更多的科學、文體、藝術課程,將特長教育融入學校整體教育教學活動中。
除了學校,特長教育還需依靠家庭和社會機構。取消了義務教育階段的特長生招生,但是高考還有這個通道,家長方面仍然會有培養孩子特長的動力。另外,現在也有很多家長基于孩子興趣,對孩子進行非功利的特長培養,要設法保障這部分教育的開展。
保障非功利的特長教育發展的重要前提是建立廣泛覆蓋的學生成長發展評價,讓教育評價專業起來,且有相對獨立的地位。一方面通過評價讓學生知道自己的優勢潛能在哪方面,明確向哪個方向發展;另一方面也對成長發展中的問題加以診斷,對參與培訓的效果進行客觀評價,培訓的內容是什么,質量怎么樣,怎么去分辨選擇培訓機構,及時糾正差錯。這樣教育質量才能有效提高。為實現這個目標,一定程度上校外培訓機構還是需要的,也會繼續存在,只是要在專業的評價基礎上做好對培訓機構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