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王國人 黃觀友
教育的功能在于發掘,注重的是基于個體特長的開發與培養。面向全體學生,促進學生終身發展的主渠道在課堂,載體是課程。作為培養學生的重要部門,學校應為每個學生開發潛能、選擇自己最佳發展方向提供充分條件。如何加強學校課程建設,形成辦學特色,積極探索與校情、教情、學情相適應的教育教學新課程,營造適合學生終身發展的成長氛圍,是我們每一位教育者工作者都需思考的問題。
新課程改革使學校面臨發展的機遇,也面臨“重新洗牌”的挑戰。適應社會需求的多樣化和讓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構建重基礎、多樣化、有層次、綜合性的課程結構,為學校創造性地實施國家課程,因地制宜地開發學校課程,為學生有效選擇課程提供保障,是煥發辦學活力,凸顯學校獨特文化和課程特色的必經之路。
校本課程是學校特色建設的催化劑 校本課程的開發是對國家課程、地方課程的補充,即側重教育環境的獨特性和學生個體的差異性,使課程既能適應社會的需求,又能滿足學生的發展需要。校本課程開發的最終目標是充分發掘學生的個性潛能優勢,促進學生全面和諧地發展。從某種意義上講,校本課程的開發過程就是彰顯學校特色,提升學校內涵的過程。
特色課程的構建是實現學校辦學特色的重要途徑校本課程建設的過程,也是學校特色不斷形成、完善的過程。校本課程在推動學校特色建設,促進學校內涵發展,提升學校文化形象和品位,培育有個性、有特長的學生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校本課程建設推動了學校辦學特色管理機制創新管理機制作為動力系統,將對學校特色的形成產生強大的支持力和推動力。成都市川化中學通過特色項目建設管理制度的建立、改革與創新來體現學校的教育管理理念,為具有各種才能潛質的人提供充分發展的機會,逐步形成競爭有序、開放協作、創新進取的教學管理特色。
創建學校特色關鍵在教學,核心是課程。從校本課程開發的角度出發,我們認為創建學校特色應該形成“特色化文化氛圍”“特色化管理機制”“特色化教學機制”。
學校積極營造“特色化文化氛圍” 川化中學秉承“博學博愛、求知求真,用愛和責任引領孩子健康成長”辦學理念,通過豐富多彩的活動,促進孩子思想健康,品行健康,身心健康,努力培養學生“陽光、自信、大氣、包容、高雅”的人格品質,具備“博學習、能學習、求真知、懂技藝、愛創造、會實踐、寬視野”的人生素養。川化中學堅持“書香與文明相融”的校園環境建設理念,積極打造“舒適、舒心、文明、和諧”的校園環境,給學生提供健康成長、積極成才的良好環境。川化中學的教改科研氣氛濃厚,學校先后被評為“全國創造教育先進單位”“全國環境教育先進單位”和“全國教育科研先進單位”。這些都為學校特色課程的建設提供了濃郁的文化氛圍。
學校努力構建“特色化校本管理機制” 川化中學在校本管理方面積累了較為豐富的經驗:實行學生分層施教、走班制學課教學,開設學生課外選修課。學校先后制定并逐漸完善了一系列課程建設實施、過程監管、考核實施的規章制度,為學校特色建設提供了制度保障。
學校精心完善“特色化教學機制” 校本課程建設必須做到教學有特色,需要完善特色化教學機制。川化中學以教師為開發主體,多方力量協商對話。在課程開發實踐中,學校建立了“專家決策”“集體審議”“教師自主”等不同的開發模式,采用“探究性學習”“家?;有詫W習”“活動實踐性學習”“課外選修性學習”的學習方式。在評價方面,教務處、教科室通過聽課、查閱資料、問卷調查等方式,對教師進行考核,并記入業務檔案。對學生評價主要是“三看”:看學生學習該課程的學時總量;看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表現;看學生學習的成果,并將成績突出的成果記入學生學籍檔案內。
校本課程是學校特色建設的重要載體與工具。只有出色的課程與教學工作,才能真正體現學校特色。
學校特色建設項目為“以校園活動為載體的校本課程建設”。特色的校園活動定義為:以學生為主體、有教師參與的有利于學生個性發展、素質全面提高的各類文體、社團、課堂教學、室外探討、實驗探究、研究性學習等學校活動。“校本課程建設”指將上述一系列活動課程化,開發出獨具川化中學特色的校本課程體系。學校將“校本課程”內容分為以下三大類:
學力提升與課程整合類 此類課程側重對學科知識的理解與深化,學科思想方法、學習方法的延伸與拓展,對國家課程校本化的整合實施等。內容選擇上,包括學科“培優”與“補差”課程,初、高中學科銜接課程,學科學法指導課程,國家必修基礎課程校本化整合等。
技藝特長培養類 此類課程側重對學生生活技能、藝、體等特長的培養。內容選擇上,有影視表演、校園足球、播音主持、啦啦操等,“啦啦操”是精品活動課。
綜合拓展類 此類課程側重拓展學生的思想與認知視野,培養學生的興趣愛好、國際意識,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內容選擇包括科學技術類、人文素養活動類、身心健康活動類、人與環境活動類、學科拓展延伸活動類、國際理解教育活動類等六大類。
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施是一個從知識堆砌到逐漸明了,從粗糙到完善,從感性涌動到理性思考的過程,是一個動態發展和漸次推進的過程。開發和實施好校本課程需要全校教師智慧的奉獻和行為的跟進,讓我們攜起手來且思且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