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辦公廳近日印發《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做好預防中小學生沉迷網絡教育引導工作的緊急通知》(以下簡稱《通知》),《通知》強調, 隨著互聯網和手機終端的發展,成癮性網絡游戲、邪惡動漫、不良小說、互聯網賭博等不斷出現,導致一些中小學生沉迷游戲、行為失范、價值觀混亂,嚴重影響了中小學生的學習進步和身心健康,近一時期,甚至出現人身傷亡、違法犯罪等惡性事件。為切實做好預防中小學生沉迷網絡教育引導工作,有效維護中小學生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教育部印發了這份緊急通知,要求各地充分認識預防中小學生沉迷網絡的極端重要性和現實緊迫性,同時對如何預防中小學生沉迷網絡提出具體要求。
《通知》對各地教育行政部門和各中小學提出了明確要求。一是切實增強責任感緊迫感。要健全制度機制,強化日常監管,以更大力度、更實舉措抓緊抓實抓好這項工作,保障廣大中小學生在良好的網絡環境下健康快樂成長。二是迅速開展一次全面排查。發現涉及中小學生的網絡違法違規行為,以及宣揚賭博、暴力、色情等內容的網絡文化產品,要及時會同相關部門采取措施予以整治。發現學生有沉迷網絡等問題的,要及時給予教育和引導,恢復正常的學習生活。三是集中組織開展專題教育。要通過多種形式開展專題教育,引導學生正確認識、科學對待、合理使用網絡,了解預防沉迷網絡的知識和方式,提高對網絡黃賭毒信息、不良網絡游戲等危害性的認識,自覺抵制網絡不良信息和不法行為。四是嚴格規范學校日常管理。要研究制定預防學生沉迷網絡工作制度,并指導學校加強對校園網內容管理,建設校園綠色網絡。各校要明確學校各崗位教職工的育人責任,加強午間、課后等時段管理,規范學生使用手機。五是推動家長履行監護職責。要通過開展家訪、召開家長會、家長學校等多種方式,提醒家長承擔起對孩子的監管職責,幫助家長提高自身網絡素養,掌握沉迷網絡早期識別和干預的知識。
在印發緊急通知的同時,教育部同時下發《致全國中小學生家長的一封信》,要求各地傳達到每一所學校、每一位家長,并做好回執回收保管。信中期望廣大家長做到“五要”。一要教育引導,履行家長監護職責;二要以身作則,提高自身網絡素養;三要注重陪伴,營造良好家庭氛圍;四要疏導心理,不將網絡當作精神寄托;五要配合學校,引導孩子合理安排上網時段時長。教育部基礎教育司負責人指出,家庭要發揮好第一個課堂作用,父母要承擔起第一任老師職責。
預防中小學生沉迷網絡教育引導工作也需社會各界共同施策、齊抓共管、綜合治理。各地教育行政部門對排查中發現的涉及中小學生的網絡違法違規行為,以及宣揚賭博、暴力、色情等內容的網絡文化產品,要及時向當地文旅、公安、網信等部門報告,希望相關部門支持配合,采取針對性措施予以整治。同時希望各地宣傳部門以及新聞媒體支持學校開展專題教育,集中在開學后、放假前等重點時段播放預防中小學生沉迷網絡提醒,及時向家長推送防范知識。努力形成學校、家庭、社會良性互動的教育合力。
《通知》出臺后,多位專家對預防中小學生沉迷網絡建言獻策。
江蘇省南通市教育局基礎教育處副處長陸海峰認為,《通知》的出臺有助于進一步營造清朗網絡空間,有效保護青少年身心健康。同時指出,在預防中小學生沉迷網絡教育的引導工作中,家長要承擔起第一關口的責任,營造良好家庭環境,要監督好自己的孩子正常地合理地科學地使用網絡;要立足于教育和矯治,而不是懲罰。學校應加強未成年人網絡素養的教育,加強人文關懷,豐富學生課余生活,把學生的注意力從網絡轉移到校園生活中來;要建立長效機制確保孩子不沉迷網絡,學校應將預防沉迷網絡工作責任落實到每個管理環節,責任督學要將預防中小學生網絡沉迷工作作為教育督導的重要內容;期盼相關立法盡早出臺,為進一步做好預防中小學生沉迷網絡教育引導工作提供制度保障。
北京小學校長李明新建議著眼于學生信息素養的培養,并把信息免疫能力的培養列入信息素養教育。南京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副教授齊學紅也指出要把提高青少年信息素養應作為學校教育的重要內容。
武漢大學中國教育家研究中心主任程斯輝建議借鑒國際經驗,推動我國中小學生沉迷網絡防治工作深入開展。程斯輝認為,應支持非營利性的社會組織或個人開展防治中小學生沉迷網絡的社會活動,如開展防治沉迷網絡的專題教育,研制防治沉迷網絡的指導手冊,增強社會的責任感與參與感,營造健康上網的社會氛圍。
南京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副院長馮建軍指出,對于中小學生沉迷網絡的干預,要堅持治療、管理和教育相結合。沉迷網絡,尤其是嚴重的網絡成癮會導致中小學生出現嚴重的生理問題和心理問題,此時借助一定的藥物治療、物理治療和心理干預是必要的。這種情況針對網絡成癮嚴重者使用。浙江省寧波國家高新區實驗學校校長羅樹庚建議成立相關專門學校,由專業人員進行青少年網絡沉迷、網絡成癮的相關教育、引導和消解工作。
部分教育部門、學校已在預防中小學生沉迷網絡教育引導工作上進行了一些探索。成都市金牛區教育局緊扣“三大核心” 來防治“學生網蟲”。用心理測評科學掌握一段時期內區域學生上網整體情狀,精準定位由“網癮”學生構成的待干預群體,對下一步的引導教育和個體干預工作提供有效度的數據支撐;引導和促進基于網絡背景下中小學生媒介素養的積極提升,以期引導和幫助廣大中小學生真正成為人工智能時代的新技術創造者和新力量駕馭者,而不是互聯網時代的運用奴役者和精神被蠶食者;學校充分利用“家長學校”這塊陣地,通過開設專題講座、線上學習、沙龍研討、主題論壇等家長課程,搭建承擔學生媒介素養和網絡教育家庭任務的平臺與橋梁,探索將教育場所由校內向校外延伸,教育資源由單一向多元整合。
北京市第十八中學初中部教師采用“班級手機管理員機制”來解決學生沉迷網絡的問題。具體做法是定期在班內由全體學生選舉一名同學作為手機管理員,學生每天到校后將手機統一交由手機管理員保管,需要使用時到手機管理員處取回,用完立即交回;若不是用于學習,手機管理員有權拒絕。手機管理員將每天的手機上交、使用情況進行記錄和總結,晚上發到微信群中,并對表現好的同學提出表揚。這樣不僅不會耽誤學生使用手機學習,不會引起學生的逆反和對抗,而且教師和家長也能及時掌握學生使用手機的情況,從而發揮有效監督作用。北京一零一中學則通過加強學校文化建設,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點亮學生生命成長之燈,讓學生的注意力聚焦到現實世界而非虛擬空間,讓他們在“三觀”形成的關鍵期走得正,走得穩,走得健康,進而為他們成長為未來杰出擔當人才夯實生命底色,避免沉迷網絡而造成“價值觀混亂”。
預防學生沉迷網絡形勢緊迫、任重道遠。正如北京市史家小學分校校長高滿洪所說:“青少年群體社會經歷不足,生活習慣尚處于形成階段,如何正確對待網絡游戲、合理安排網絡游戲行為,還需要學校、家庭和社會各方積極引導、齊心協力、齊抓共管,共同為青少年營造健康向上的網絡環境和成長氛圍,讓每一個孩子都擁有身心健康的幸福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