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學績效工資在各地實施以來,在一些地方和學校,對激發教師積極性確實產生了良好的效果。但同時也要看到,不少地方和學校在教師績效工資的發放上,產生了不少問題,不只挫傷了大量教師的工作積極性,傷害了教師間的關系和情感,惡化了學校的教育氛圍,還給當下及今后的教育工作留下了深層的內傷,并擴散影響到學生身上,甚至有學校教師將當地教育局告上法庭。
現有績效工資發放中的主要問題是績效工資無形中成為“官效工資”。產生這一現象的根源在于現有的學校管理過度行政化,行政權力擠壓了專業權利和教師的基本權利。正因為如此,解決這一問題不能再寄希望于對績效工資的“官方解釋”,而要充分尊重一線教師的權利,提升學校的專業權利,發展校內民主,實行程序公開。
實行績效工資的初衷是提高教師待遇,同時提高辦教育的效率。然而這個制度在設計過程中沒有充分考慮,評價教育的績效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教育工作者的績效,尤其是義務階段的教育工作者的績效,實際上是一個很復雜的東西。教育的績效具有長期性、團體性、隱蔽性的特點。在某個學期或者某個學年結束之后就評定某個教師的績效,是不準確的,教師對孩子的影響如何,需要較長的時間才能見分曉。教育的績效也不是某一個人的功勞,通常是一個教學團隊合作的效果。
若一定要在短期內評價,最多能評價“績”,根本不可能評價“效”,于是就只能看考試分數。而現實中生源比較好的班級,成績自然就好。考高分的學校和班級的任課教師,往往是以將教學比較困難的任務推給那些難以提高分數的學校和班級為條件的,這就導致大多數教師被置于費力不討好的位置,絕大多數學生因此而被拋棄。僅僅依據分數的績效是不公平的。此外,在績效評定中,有些是顯性因素,比如分數和升學率等,但更多的是隱性因素,比如品德和個性發展,都很難評價。但事實上,這些因素對學生和社會的長期發展更為重要。若一定要用具體的標準來衡量,只能促使被評價者違背教育規律,急功近利迎合評價標準,損傷學生的長遠發展。
績效工資之所以在一些地方成了“官效工資”,實際上不是績效工資本身的問題,而是學校管理的問題,問題的根本在于誰掌握這個績效的評價權力,如何評價績效。現有的情況下,學校的管理還是行政科層的復制,比較多的還是行政人員掌握著績效評價的權力,教師本身很少或者完全沒有發言權。這是導致績效評價過程中出現問題的根本原因。
因此,真正要把績效工資實施好,不只是一個工資問題,不只是一個對老師怎樣評價的問題,還是學校怎么管理的問題。在學校的管理工作中,教師本當有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現在大部分績效工資出現問題的學校管理不恰當,教師應該有的這些權利沒有享有,教師應該知道的情況不知道,教師應該提的意見沒地方可提,造成一些學校因績效工資而長期處于“冷戰”狀態,嚴重影響了教學工作。
要解決績效工資留下的負面影響,各地教育部門應該對績效工資作整體性的、比較客觀和真實的評估,然后作出判斷:哪些辦法對教育和教師有積極作用,哪些具有消極負面的作用,影響了該地教育的發展。總體上,義務教育階段的教師工資評定,應該采取一些簡單的辦法,不要把它弄得太復雜。在績效工資落實不如意的情況下,還不如根據簡單的工資評定辦法,比如按職級與工作量等這些認可度高的要素來評定。在更加準確評價教師績效的同時,要讓專業教師成為績效評價的主體,而不是簡單地由行政人員來評價績效,更不該僅僅依據行政級別來發績效工資,不能簡單化為校長拿大頭。
事實上,一些學校在這方面就做得比較好。例如,有的學校采取了校長與所有行政人員拿教師績效工資平均數的辦法,校長解釋了這樣做的道理:行政級別已經在基本工資中有所體現,如果學校工作做得好,行政人員有功;如果做得不好,也是有責任的。所以拿平均數應該是大家認可的。深圳市南山區華僑城小學更是摸索出一套完全通過民主方法產生,而且解決了各個層面矛盾的比較成熟的做法,這說明,解決這一問題的難點,在于一些行政人員愿不愿意在不當所得面前讓步。
以上僅是從技術層面解決問題的辦法,若要使績效工資真正發揮提升教育績效的作用,就不能就工資論工資,就績效論績效,而需要大力推進學校內部管理改革,讓學校成為教師樂于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園。因此,解決績效工資遺留問題需要推進學校管理變革,這也是完善學校管理的重要契機。
績效工資改革所出現的問題,正是當前學校管理制度的落后所引發的,其變革的根本之道,在于改變現行學校管理模式。這種改變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首先,要尊重教師的民主意識,維護教師參與學校管理的正當權利,讓教師感到自己是學校的主人而非雇工,這樣才能使教師的自覺性、積極性、創造性得到充分發揮。用人性化的管理,讓教師煥發出更多的激情和更大的活力,最大限度提高教育工作的績效。壓制教師,行政一言堂的學校管理,不可能獲得真正的績效。
其次,要建立學校民主管理的組織和規范。世界上多數國家都設有學校專家委員會、教師委員會和家長委員會等重要的基本機構,以平衡辦學者、教育者、受教育者的權利與責任,使辦學不受權勢的干擾,學校管理工作照章有序。各校應根據自身實際,建立行政、教師、社會等多方意見和權利表達機制,明確議事和決策規程,有效推進學校工作。
最后,不改進現行學校管理,任何教育改革的良策都是徒勞的。因此,各地要以建立現代學校制度為基本目標,積極支持學校的內部管理改革,并將它作為評價當地教育發展的一條重要考核指標。
讓教師做學校的主人,創造真正民主的學校,不讓教師因此而放棄教育,不讓學生因此而放棄學習,這樣做最大的受益者將是孩子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