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場效應”的實質是指在某一公共領域,部分人因不遵守規則獲得額外好處但未受到懲罰,導致大眾為維護自身利益,被迫合謀破壞規則,最終使場面無序、集體受損的現象。在中小學教育生態中,“劇場效應”集中體現在校外培訓異常繁榮擾亂學校教學秩序和中小學生超負荷學習影響身心健康兩個方面。
我國中小學教育雖然取得了明顯的進步,但伴隨著矚目的成績而來的是異常繁榮的校外培訓機構、學生越來越長的學習時間和家長日漸焦慮的心態,我國中小學教育有陷入“劇場效應”之憂。
“劇場效應”集中體現在校外培訓異常繁榮擾亂學校教學秩序和中小學生超負荷學習影響身心健康兩個方面。中國教育學會的調查報告顯示,“2016年我國中小學課外輔導行業市場規模超過8000億元,上課外輔導的學生達1.37億人次”,“全國基礎教育階段學生的課外補習總參與率為47.2%”,培訓機構以提高學生考試成績為最終目的,往往采取提前教育、題海戰術等形式開展教學,不僅違背了學生的成長規律,與素質教育的初衷背道而馳,而且這種明顯的“應試”傾向直接擾亂了學校正常的教學秩序。
2012年PISA報告顯示,“上海中小學生平均每周課外學習時間為13.8小時,加上校外輔導和私人家教,每周校外學習時間長達17小時左右,遠高于OECD的平均值7.8小時,位列各國第一”;中小學生超負荷學習不僅直接影響青少年的身體發育,更導致青少年出現嚴重心理問題,危及學生的健康成長。近年來,我國中小學生肥胖率、近視率逐年提升,我國6-17歲兒童、青少年睡眠不足的比例為69.8%,近八成小學生、九成中學生在晚上22點以后才能睡覺。睡眠時間壓縮、鍛煉時間不足已導致我國54.2%的兒童當前身高沒有達到遺傳身高。作業過多、學習壓力過大也使我國近85%的學生出現過沮喪、崩潰、自我懷疑等心理問題。
中小學教育“劇場效應”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主要有政府部門監管滯后、部分中小學校偏離義務教育的本質、家長望子成龍心態推波助瀾等因素。
政府部門監管滯后。義務教育是國家必須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業,政府在義務教育的發展過程中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中小學教育產生“劇場效應”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由于政府部門監管的滯后。我國中小學校外培訓自2000年開始呈現快速發展之勢,但國家層面關于規范校外培訓機構辦學的法令政策——《關于切實減輕中小學生課外負擔開展校外培訓機構專項治理行動的通知》直至2018年2月才出臺,雖然個別地區在規范校外培訓機構方面進行了積極探索和實踐,但我國校外培訓行業總體上處于無序發展的狀態。劇場“管理員”監管滯后未能從源頭上制止“劇場效應”的產生和發展。
部分中小學校偏離義務教育的本質。中小學教育“劇場效應”的實質是部分中小學對義務教育本質的偏離。當前存在部分中小學和知名校外培訓機構合作,將培訓機構舉辦的統一考試作為學校掐尖招生的“入場券”,當作學生入學及分班的重要依據,違背了義務教育非競爭性、非選拔性、保障性和公益性的特點。義務教育旨在促進全體學生的全面發展,我國部分中小學主動迎合校外培訓機構教學進度的做法不僅違背了學生的成長規律,不利于學生的長遠發展,更偏離了義務教育的本質,擴大了教育不公,助長了“劇場效應”。
家長望子成龍心態推波助瀾。中小學教育“劇場效應”的發展也與家長望子成龍的心態有關?!安蛔尯⒆虞斣谄鹋芫€上”是家長們的共識,在“全民培優”的風潮下,教育的“起跑線”不斷前移,中小學生課外培訓成為常態。雖然補課費已經成為家庭的沉重開支,但大部分家長本著“再窮不能窮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和望子成龍的心態,即使叫苦不迭,卻依舊節衣縮食,對校外培訓的熱情不減,增加了校外培訓的需求,變相推動了校外培訓行業的發展。
2015年10月29日,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指出,“實現‘十三五’時期發展目標,破解發展難題,厚植發展優勢,必須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同樣,在新的發展階段,破解我國中小學教育的“劇場效應”,最根本的也要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為指導。
創新發展:增強中小學教育的生命活力。創新是增強我國中小學教育活力的第一動力。在新的時代背景下,我國中小學教育要通過創新教學內容與形式,創新考核方式為培養創新性人才奠基。
2012年以來,教育部統一組織編寫了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語文、歷史三科教材,新教材突出“德育為魂、能力為重、基礎為先、創新為上”,是面向新時代義務教育教學內容的一次重大調整。教學內容與教學形式如鳥之雙翼、車之兩輪,為配合教學內容,中小學也要積極探索新的教學形式,如通過情景教學、案例教學和小組討論加強學生課堂的參與,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通過綜合實踐活動課和手工制作課來鍛煉學生的動腦、動口、動手等綜合能力。創新考核方式也是改進中小學教育的必要舉措,如更新評價內容,建立中小學生綜合素養成長檔案,注重兒童青少年優良習慣、創新意識、思維品質、心理素養的養成,不以考試成績作為評價學生的唯一標準;采取多元評價機制,讓學生和家長參與評價有利于更加全面、客觀地了解學生的情況,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協調發展:促進中小學教育的整體優化。當前,我們要著重處理好為學生減負與促進學生發展、學校教育與校外培訓兩對關系。
就處理好為學生減負與促進學生發展的關系而言,必須要厘清“負擔”的概念?!拔覀冎v的負擔,減輕學生的學業負擔,指的是違背教學規律和學生生存發展規律,超出教學大綱,額外增加的這一部分負擔,我們把它叫作負擔。在這個以內的,我們把它叫作課業學業必須付出的努力”,教育部部長陳寶生在兩會上解釋道。因此,為學生減負和促進學生發展并不矛盾,兩者實則是一對相互促進的關系。為學生減負是為了更好地遵循學生身心成長和受教育規律,去除強加給學生的額外負擔,最終目的指向學生的健康持久發展。
就處理好學校教育與校外培訓的關系而言,必須要調整好學校教育和校外培訓的主次關系。校外培訓在國外稱為“影子教育”,是為了彌補學校教育的不足,如影隨形地跟在學校教育后面,發揮“補差”的功能,但我國的校外培訓卻跑到了學校教育的前面,嚴重擾亂了學校的正常教學秩序。因此,應嚴格規范校外培訓機構類似“超綱教學”“提前教學”“強化應試”等不良行為,同時強化中小學學校和教師管理,堅持義務教育學校依法從嚴治教,確保學校教育為主,校外培訓為輔。
綠色發展:緩解中小學教育的緊張氛圍?!熬G色是永續發展的必要條件”,實現中小學教育綠色發展的當務之急是遵循中小學生身心成長規律,加強綠色學習環境建設,營造輕松活潑的成長氛圍。
“2017年12月發布的《中國中小學生寫作業壓力報告》顯示,78%的家長每天陪孩子寫作業,陪寫作業是中國家長幸福感下降的主因之一,也成為親子關系最大‘殺手’;75.9%中國家長和孩子因寫作業發生過矛盾”。這反映出當前我國中小學教育的緊張氛圍,不僅學生課業負擔過重、壓力大,家長也愈加焦慮,甚至影響了親子關系。因此,中小學教育最根本的還是要遵循中小學生的身心成長規律,保護中小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中小學生的學習興趣、想象力和好奇心,實現中小學生“綠色”、可持續發展。沈陽鐵路第五小學從1984年開始在學校試點,不給學生留書面家庭作業,“保證學生每一堂課、每一天、每一階段所學的知識都能在課堂上全部吸收消化,這叫‘三清’制度”,學生課后得以開展豐富的課外活動,學科質量名列全區前茅,學生發展全面,體現了鐵路五小推行愉快教育、為學生打造綠色教育環境的正確性。
開放發展:厚植中小學教育的發展優勢。我國中小學教育必須懷有開放的心態,正視自己的優點和不足,取長補短,為長遠發展積蓄力量。
截至2017年底,“我國累計通過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市、區)的數量已達2379個,占比81%,有11個?。▍^、市)整體通過國家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督導評估認定”,我國已經形成全世界規模最大的義務教育版圖。除了在義務教育“量”上的領先,2017年英國約400所小學決定使用由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原版中國數學教材也體現了中國基礎教育的質量得到了西方國家的認可。但2015年北京、上海、廣東、江蘇四省市聯合參加PISA的成績退步到第十名也在提醒我們,雖然我國基礎教育進步明顯,但還需更加注重中小學教育的優質均衡發展,需要保持一顆開放的心態,通過學習發達國家中小學上課時間短、活動課程多,學生動手能力強等先進經驗,吸收我國古代教育重視培養學生良好習慣,發展學生道德品質等優良傳統來彌補中小學教育的不足,厚植中小學教育的發展優勢。
共享發展:提升中小學教育的自信心。教育是全社會共同的事業,中小學教育的共享發展是指我們在強調教師、學生、家長和社會應承擔的責任時,也要增加教師的獲得感、學生的幸福感、家長的滿足感和社會的參與感。
2018年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提出,要“全面提高中小學教師質量,建設一支高素質專業化的教師隊伍”,中小學教師在中小學生的成長發展中起著重要的啟蒙和引導作用,因此應通過“一‘提’,二‘改’,三‘育’,四‘用’,五‘保’,六‘尊’”來增加中小學教師的獲得感。中小學生是中小學教育的直接參與者,應增加中小學生的幸福感,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為后程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家長在中小學生教育中的作用同樣不容忽視,只有增加家長的滿足感才能促進家長更好地參與中小學教育。中小學教育在整個社會環境下進行,社會也不能置身事外,通過增加社會的參與感,實現家校社合作教育效果的最大化。
中小學教育的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和共享發展是相互聯系的有機整體。以創新發展增強中小學教育的生命活力是中小學教育面對時代挑戰的必然選擇;以協調發展和綠色發展促進中小學教育的整體優化,緩解中小學教育的緊張氛圍是中小學教育回應現實問題的必要之舉;以開放發展和共享發展厚植中小學教育的發展優勢,提升中小學教育的自信心是實現中小學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的必經之路。以“五大發展理念”指導中小學教育的發展,定能破解中小學教育“劇場效應”的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