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互聯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人類已經進入互聯網時代。海量信息的便捷使用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網絡是一把雙刃劍,在今天這個信息社會里,網絡世界因其精彩豐富的內容無時無刻不在吸引著人們的視線。如今,在龐大的網民群體中,青少年儼然成了主力軍,而虛擬世界的問題也大多顯露在這里,尤其是垃圾信息泛濫和低俗色情內容的傳播不斷侵蝕著青少年的精神世界。如何加強對青少年的網絡教育,引導青少年正確對待網絡已經成為當前家庭、學校、社會共同關注的重要問題。筆者認為,當前加強青少年的網絡教育主要應從供給側發力。
2014年以來,網絡直播成為一種新時尚,受到網民尤其是青少年網民的追捧。在新技術的推動下,網絡主播借助各種網絡視聽交流平臺直播唱歌、玩游戲等,同受眾實現實時互動。網民則根據自己的喜好隨時對直播者進行虛擬打賞。僅僅憑借一臺手機、一個麥克風便可以隨時隨地進行網絡直播。伴隨花椒、映客等直播平臺異軍突起,網絡直播的受眾群體更加廣泛。直播者從專門的“網絡主播”發展到今天的“全民直播”,只要有APP,人人都可以成為“網紅”。這種便捷性、低準入性、強互動性的直播方式給每個人都提供了展現自我的機會,使得人人都可以成為新時代的自媒體。
然而,在網絡直播大眾化的過程中,隨之而來的各種問題也日益凸顯。據2017年浙江省關于青少年群體的新媒介平臺使用情況的統計數據,在所有受訪者中,15歲的青少年中,46.08%的人幾乎每天都用網絡;14歲的青少年中,53.47%的人幾乎每天都用網絡;13歲的青少年中,有57.14%的人幾乎每天都用網絡。由于產業發展時間短,相關機制不成熟,網絡直播魚龍混雜,問題頻發。很多主播為了博取眼球,變得毫無底線和道德可言。越來越多淺薄庸俗的內容被推上直播平臺,不斷侵蝕著人們的道德底線。受這些不良行為影響最大的是廣大青少年。他們的好奇心強烈而自制力薄弱,過分低俗不堪的直播內容嚴重影響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發展。
因此,網絡直播對青少年成長造成的不利影響不容小覷。它不僅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發展和身心健康,對他們的思想觀念和日常行為也往往起到誤導作用,并增加他們的經濟負擔。
首先,直播內容尺度大,影響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由于網絡直播興起的時間較短,因此我國目前還沒有出臺專門的有針對性的法律法規。如今,一些網絡平臺傳播色情低俗的信息,不斷挑戰公眾的道德底線。比如直播騷擾女性、直播割腕等,污穢、暴力的內容導致網絡直播間“亂了套”。在觀看網絡直播的觀眾中,有77%是不到22歲的年輕人。這個年齡段青年的共性是心智不成熟、好奇心強、社會經驗不足。良莠不齊的直播內容不斷出現,有的以血腥暴力為“看點”,有的以女性身體為“看點”。部分青少年盲目沉迷在網絡直播帶來的感官刺激中。
其次,直播違法犯罪過程容易使青少年行為產生偏差。網絡主播往往會選擇“新穎”的直播內容,以滿足觀眾的獵奇心理。不乏有人罔顧法律的約束,直播一些暴力、違法犯罪內容。2016年10月11日,某男子直播燒車,引起警方出動,后因涉嫌縱火罪被刑事拘留。還有的男子直播吸毒以博取眼球,后來該博主賬號被永久封禁。類似事件對社會造成了非常惡劣的影響。
同時,主播以色情低俗內容斂財,給青少年造成經濟負擔。青少年大多身處校園中,經濟來源主要依靠父母。觀看美女主播直播時,青少年難以抵御誘惑,對于美女主播容易形成崇拜和迷戀心理。在美女主播的吸引下,他們盲目進行“打賞”,購買一些超出自己經濟能力的虛擬禮物,甚至有的因“打賞”陷入經濟泥潭。2016年8月,一名12 歲中學生在暑假觀看“快手”直播時沉迷于某位女主播,半個月內“打賞”了3萬余元,其哥哥因急著追回錢財而誤中詐騙圈套,被騙5000元。2016年9月,一名18歲少年沉迷于網絡直播,給主播送禮,欠下近20萬元的高利貸。
可見,網絡直播對青少年的消極影響不容忽視,規范網絡直播勢在必行。鑒于部分網絡直播內容低俗、涉黃甚至涉嫌違法,國家也采取了相應的管制措施。公安部從2017年8月1日起到10月底,在全國范圍內專項整治網絡直播平臺。國家網信辦2017年11月4日發布了《互聯網直播服務管理規定》。該規定從12月1日起實施,對直播平臺、主播、觀看者都做了相應要求。相關政策和措施的相繼出臺,旨在控制目前的網絡直播亂象,規范網絡直播行為,從供給側發力,加強青少年網絡教育。
加強網絡直播平臺的建設與監管。在規范網絡直播的內容與方式上,各類直播平臺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第一,直播平臺要對直播內容進行監管。淫穢色情信息、血腥暴力場面、違法犯罪行為等內容會對廣大青少年的價值觀產生消極的影響,網絡直播平臺必須加強直播內容監管,把不適宜的內容“踢出”直播間;第二,加強網絡主播的素養培訓。網絡直播的門檻很低并不意味著網絡主播不需要良好的自身素養。網絡直播平臺作為直播主辦方,有義務對主播進行相關的培訓,提高主播的素質,不能為了利益而將道德和法律置于腦后;第三,直播平臺要對直播內容進行不定時的隨機監看。安排專門的監督人員對網絡直播進行不定時的監督,對于違規行為要及時處理。
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加大內容審核力度和行業準入標準。國家互聯網管理部門要制定相關的法律與規范,加強對直播平臺的規范與整治,提高直播平臺的準入門檻,嚴格網絡主播的申請程序。同時,建立直播平臺“黑名單”,將違規次數多、警告無效的直播平臺拉入“黑名單”,提高國家互聯網監管部門的公信力; 與此同時,要加快完善相關法律法規,使網絡直播管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再者,完善群眾監督機制,充分發揮群眾的力量,監督網絡直播間里的不良現象,遇到不良信息要及時舉報。唯有如此,違規的網絡直播行為才會無所遁形。
積極利用新技術手段,強化案例借鑒,建立監督大數據庫。隨著網絡視聽內容生產的不斷豐富,諸多以前未曾遭遇的情況時有發生,對已有監管案例進行積累并建立監管大數據庫具有重要意義。
有關部門應積極推動建設視聽節目監管大數據庫,使網絡運營商可以查詢已有的相關判例和判罰數據。與此同時,行業協會開展相應的判例學習和傳播活動,明確“前車之鑒”的同時,熟悉和掌握國家相應法規政策。
監管大數據庫建立的另一重意義是進一步清晰監管標準,逐步降低網絡視聽節目監管中的主觀性和隨意性,使監管主體在有法可依的同時做到“有例可循”,盡量避免因監管者個人喜好判斷而影響監管結果。
加快凈化網絡環境,減少網絡世界的負面影響,加強對青少年的網絡教育需“把好脈”“對癥下藥”,主要應從供給側發力,結合社會監督、平臺自身規范、學校家庭教育以及青少年的自我教育,從而形成合力,才能真正構建風清氣正的網絡空間。
供給側應以內容為王。對于教育而言,在這個信息不斷疊加和激增的網絡時代,互聯網平臺上缺的不是信息,而是集中供應的優質信息。人們的眼球往往淹沒在一些凌亂甚至劣質的信息中。無論是從哪個角度來看,網絡教育的重點都是應著力加強優質精神文化產品的網絡輸出,用優質精神文化產品傳播正能量,努力以信息化為手段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技術是手段,內容才是王道。另外,還要看到,隨著互聯網文化教育業態的不斷生長,應該加強專家學者對網絡文化教育的理論研究、立法實踐的力度,進一步完善網絡知識版權的保護機制,讓優質精神文化產品供應者的原創性成果價值得到合理體現和應有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