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一
親愛的兒子,你好!
你那封短短的來信收到了,我現在也回你一封短信。你希望我寄你45盧布,因為想買晶體管收音機,你說幾乎每個大學生都有這種收音機了。
錢,用來買必需的東西,任何時候都不應吝嗇。但是,我就是不許你去買收音機。為什么呢?因為收音機正變成了一種全民性災害。你記得嗎?有次我去看你,我們一起在街心花園,那是多么美麗的花園啊,一片綠色的海洋,但是,卻沒有小鳥,它們被收音機趕跑了。無論是白天,還是黑夜,每一處樹叢下都傳出聲嘶力竭的、低沉呻吟的或是大聲哀號的聲響,每一處的聲響都試圖蓋過他人,以此炫耀自己的收音機。寧靜,不見了,大自然的音樂也沒有了(你知道這是什么音樂嗎?這是樹葉間的呢喃低語,這是——在陽光明媚的日子里,樹木吟唱著的是某一種旋律,在風兒吹拂的日子里,又是別具一格的旋律,在暴風雨來臨前,寧靜吟唱的旋律則是……)。
如此下去,連鄉村的樹林也很快會被這些收音機占領了。有一個周末,我進了樹林,想聆聽大自然之音,剛在草叢中躺下,爵士樂的吼叫聲就傳進了我的耳中……
親愛的兒子,你的巴揚琴(烏克蘭的民族樂器)彈得不錯——難道你現今閑暇時不愿意彈奏了?也許,你可以去學拉小提琴——畢竟你有很棒的聽力啊。你買把小提琴吧,去學拉琴。應當忘了收音機!
這些小盒子收音機,對于城市里的中老年居民而言,已經成了令人詛咒的東西:不能開窗——一旦開窗,立即傳來低沉呻吟的、聲嘶力竭的喧鬧聲。哪怕是出于對人們的尊重,你就放棄收音機吧。你應當想一想,星期日數千人都要去森林、公園休閑,如果每個人都帶著一臺收音機,那將會是什么局面?那樣,休閑就變成了磨難。難道應當這樣趕時髦湊熱鬧嗎?
現在,一部分青年對于精神財富,尤其是對音樂鑒賞所持的態度,令人十分憂慮。他們不再想學習拉小提琴,不再想彈奏科布扎琴(烏克蘭古撥弦樂器),不再想去歌唱。他們滿足于錄制在磁帶上的樂曲,按一下鍵鈕——音樂立即起來了,不需要學習,也不需要思考。然而,這樣下去,很容易變得徹底的麻木不仁。
夏天,當你回來度假,我們可以一起去聆聽大自然演奏的音樂——那是夏日陽光下的音樂、晚霞余暉中的音樂、夏夜星空閃爍時的音樂、落葉飄忽令人憂愁的音樂。難道你忘記了我們整個班級曾經一起去田野里活動,聆聽百靈鳥吟唱美妙的音樂?
現在,我給你寄45盧布。你去買把小提琴,包括自學指南,不要舍不得。如果你不想學拉小提琴,那就用這些錢買些藝術方面的書籍。記住,不要錯過機會,《烏克蘭藝術史》第一卷即將出版。
祝你健康,精神飽滿。擁抱你、親吻你。
你的父親
之二
親愛的兒子,你好!
你最近的那封來信,使我十分不安。你看待大學學習,實在過于樂觀了。大學學習生活剛剛開始,你就已經得出結論:大學的學習比中學輕松多了。你說現在有了獨立自主、集中精力鉆研資料的可能,不用聽那些喋喋不休的詢問,這種詢問簡直可以把成年人變成孩子……
別急著下結論,你先通過大學第一階段的測驗和考試吧。你得懂得一個簡單的真理:如果你想成為一個真正的專家,那是有創造力的、富有思想的專家,那么,大學的學習將會如地獄般艱難,這兒絕對沒有輕松可言。如果說在中學里學的,只是科學的入門基礎,那么,在大學里你將要翻閱科學巨著的一頁又一頁,并領悟它們。我再次提醒你,大學生應該做的,是深入鉆研,不是背誦功課,而必須掌握科學。
首先,你應該明白,在大學聽課,絕不是乍一看所感覺的那么簡單。在你面前講課的是學者,他系統地講述著學科教材,或是闡述著其學術領域,你不僅需要理解科學真理,還應領悟學者的觀點和信念,乃至感受學者自身所屬的學派。你應當通過眾多教學材料,去理解學者關鍵的、主要的思想,把握其學術信念的主線。
善于聽學者講課,就是一種很強的能力。在中學,我們已經努力培養聽課的基本技能,但是,我們受制于嚴格的課程系統,又必須顧及對知識經常考查的制度。大學就不一樣了,這里學生有可能一邊聽課,一邊思考,一邊想象,一邊作出判斷。為此,你就需要學習并掌握這種能力,你得一邊聽課,一邊做筆記,一邊加以判斷、深入思考、發揮想象。我建議,你在(提綱)記錄本最后,專門留出幾頁,用來記錄問題,記錄自己的所思所想,也可以在記錄提綱的行文之中,寫下自己的想法(可以是簡短的幾行,也可以是半頁紙)。
聽課時如不加判斷和思考,那學習就會變成一個機械過程,此時,大學生便淪為專門記憶的“活機器”。這種現象十分危險,應當警惕。死記硬背教材,會讓人變得愚鈍,而且危險不止于此。如果大學生只是忙于記筆記,然后背誦和復制,滿足于通過這門課的考試、回答出問題,他的智力勞動別無他求,那么,大學需要的真正智力勞動,對他來說會變得力所不能及,他的記憶會是“千瘡百孔”。哪里有死記硬背那里就有夾帶作弊現象,這是最可怕的事情,這是創造性思維的墳墓。求助于夾帶作弊者的必然結局,是只會局限于事物和現象的表面,在那里打滑,從而把自己變成懶蟲一條,難有發展前途。大學里的夾帶作弊,是懶于思維的產兒。它正是一個人不去判斷,懶于思考等種種表象的結果,此時,這種人不考慮什么懂不懂,只是一味地記憶,記憶、記憶……
如今,一天不接觸科學,就很難工作了。不管你在哪里工作,在工廠還是在實驗室,在科研所還是在中學——永遠都不要忘記,當今科學已進入我們日常生活,進入社會生活的每一天。
如果你定下目標,要成為學者,那就要知道:你肩負的勞動,比其他任何工作要艱巨一百倍。每一天,真的是每一天,從青年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你總要抽出好幾個小時閱讀,與書籍對話,以書籍為師。學者的培育從中學時代就已開始,大學時代已是從事科學研究,取得初步經驗的階段。書籍,書籍,還是書籍,進入你的精神生活的,應當永遠是書籍。為此必須拒絕很多東西,必須強迫自己付出很多。我,每天工作14個小時,有時是16個小時,這一點你最清楚了。如果你想成為一名學者,得做好這種準備。不應該問從什么時候開始準備,就從今天開始!科學不僅要求智慧,更要求巨大的勇氣,要求勤奮、頑強。做一個勇敢、勤奮和頑強的人吧!
祝你健康,精神飽滿。
你的父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