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徐州市沛縣龍固鎮中心小學 翟素青
在現代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們為了培養學生的數學素養,引入了各種各樣的教學方法,比如建構數學模型法、理論聯系實際法等等,進一步研究我們可以發現,最終這些方法都是為了培養學生的數感,從而使學生學好數學知識,提升數學成績。“培養學生的數感”這一概念在新課程標準中提出,這進一步說明了數感對于小學數學教學的重要性,因而我們的教師在實際教學工作中,要能夠讓學生們學會觀察,以實際生活聯系書本知識,從而使學生熱愛數學,對數學充滿興趣,努力學習數學,在這個過程中加深學生對數學中的數字、符號的敏感度。
數學是一門與我們的日常生活休戚相關的學科,在這個學科中,學生最主要的是學會觀察,觀察數字與我們實際生活的聯系,從而更容易地掌握數學知識點。數學離不開我們的實際生活,無論是日常生活的計算,還是科學研究都需要用到數學,數學本身就有一種生活美,然而當我們的數學脫離實際之后就會變成一堆枯燥的數字,此時學生往往會失去學習數學的興趣,導致數感下降。因而教師要創建合適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們在情境中去觀察數字,去體驗數字的妙用。創設的情景可以是合理想象的情景,比如在認識數字的時候,教師可以將數字根據形狀各不相同想象成對應的圖;也可以是我們實際的生活場景,通過學生對已有的或者已經歷的場景去類比學習新場景中的知識。比如教師們可以在一個運動會的場景中進行教學:
教師:同學們還記得我們上周舉行了運動會,為了給選手加油,我們做了什么?
學生:彩色的三角旗。
教師:對,現在請學生們看老師手中的一面彩色的三角旗,同學們對比一下,它像哪個數字?
學生:數字4。
教師:那咱們一起來看一看4如何書寫……
培養學生的數感不只是學生們在課堂上可以完成的,它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因而它不僅僅需要教師的監督,也不只能在課堂上進行,還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通過家長引導,或教育機構訓練而得到強化。因而培養學生的數感,需要將我們的學校、家庭以及社區三大教育資源進行整合,使學生數感的培養可以長期進行,在課上學習,在課后加強。比如在學習單位這一章節時,可以出現如下教學:
教師:同學們,有沒有誰跟著家長去過菜市場?(學生紛紛舉手)
教師:那有沒有同學注意過,我們挑好菜后要怎么辦呢?
學生:稱重(問價格、付錢)。
教師:對,我們只有先稱一下重量才能算錢,那有沒有同學們知道怎樣去衡量它們的重量?
學生:斤(兩、千克)。
教師:這就是我們要學習的重量單位……(布置作業:請家長讓學生自己去買一次菜或稱一次體重,感受重量單位)
對于現在的小學數學學習,越來越多的學生選擇課外的奧數課堂,從而提升數感。學生們對奧數課堂往往保持一種較高的熱情與好奇心,因為奧數課堂會利用不同的形式去處理數字,比如定義新運算、火眼金睛(觀察規律)、火柴數字等等。這種場景下教學學生們會對數字更加敏感,但是由于奧數課堂還有些是純數字的規律題型,這對學生來說可能缺乏一些吸引力,因而教師們要仔細處理。
比如在講解數字規律時:
教師:請同學們觀察:5,9,10,8,15,7,( ),( )。
學生: 沒有固定規律吧?
教師:可以將這些數字分為兩組,那如何分組呢?
學生甲:5,10,15,( )。
學生乙:9,8,7( )。
教師總結:所以對應的數字為20,6。
培養數感的過程不僅僅是學生自己的事情,它是一個需要多方面交流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要加強和同學、教師之間的相互交流。同時,一個新的場景中本身中就涵蓋了各種不同的角色,需要學生們對于不同的場景以及環境進行分析,從而看到數學與生活的關系,不同的場景需要不同的角色,也需要學生和其進行不同的交流。學生和教師的交流是一種知識的授受,學生和家長的交流更加生活化,但無論何種方式,最終都是培養學生的數感,提升學生的數學素養。
在這個過程中,要求教師設計的場景要遵循由易到難的原則,講解的例題要相對容易,這樣學生能夠學會。在練習部分要將題目分成基礎題與提升題,同時,學生在做題的時候,教師要合理應用獎勵政策,鼓勵學生進行自主思考,必要時可以選擇一些比較開放的學習方法,比如討論教學、合作探究等等。對于難題,教師要盡量將它簡單化,用一種較為簡潔的方式進行講解。另外,要對學生進行鼓勵,以表揚為主。比如在講解較難的找規律的例題時,教師就要首先幫助學生們分析數字的形式,主動將其化簡為簡單的找規律的形式,從而使學生們學會對于難題的處理方式,可以試著將其轉化成已經學過的知識。
總之,對于培養學生的數感,教師首先要學會設計生活場景,同時,家校共育,讓家長在實際生活中帶著學生去體驗數學場景。這兩種場景結合更加有利于培養學生們的數感,從而提升學生的數學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