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福州市長樂區朝陽中學 余則滾
所謂“變式教學”,就是指教師在教學時通過對課本上原有的典型例題進行變通、推廣,改變形式,能夠使學生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來學習和復習知識的一種教學方法。通過變式教學,可以鍛煉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學習吸收知識的水平和效率,能夠使學生有效地避免題海戰術,也能夠提高教師上課的質量等。筆者研究發現,在初中數學復習課中采用變式教學對于學生的積極作用,可以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
教師在運用變式教學方法進行初中數學復習課程的教學時,往往都是以課本上的原題以及相關的典型例題為基礎和依據,由簡到繁,由淺入深,由表及里地引導學生思考問題,并解答問題,這可以幫助初中生在學習時既能夠注重對知識的積累和總結,注重運用哪一種方法運用哪一部分知識來作為解題的切入點,也能夠在這個過程中有效地提高觀察力、想象力和理解力。
正所謂“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對于初中生的學生來說,他們在幾年的學習過程中心智逐漸成熟,能夠比較獨立地進行思考,他們能夠分辨什么是自己感興趣的,也能夠注重對自己興趣的培養。初中數學教師在復習課程中通過變式教學方法進行教學的過程中,能夠充分地感受數學的奧秘,學習到更有趣更深入的數學知識,有效激發和培養他們對于數學學習的興趣。同時,隨著對數學知識的不斷深入了解,對數學的興趣逐漸濃厚,能夠使初中生自覺積極主動地去探索更多的數學知識,去學習和閱讀更多的書籍,去思考更多、更簡便的解題思路,這能夠活躍他們的思維,培養他們的創新能力。
在初中數學復習過程中運用變式教學方法,教師可以在教學的過程中引導學生把知識融會貫通,因為在復習階段,復習的是之前學過的內容,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就可以在題目設置上和解題思路上引導學生發現知識與知識之間的聯系,這不但可以加深學生對于之前學過的知識的記憶,幫助他們能夠更系統、更科學地理解和思考問題,也能夠使他們在這個過程中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提高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效率和效果,這更有利于初中數學教師開展教學活動。
在對學生進行變式教學訓練時,能夠使學生在整個復習過程中,避免盲目地多做題、做多題的題海戰術,把他們從大量甚至過量的題海中解救出來,使他們能夠運用更加科學、更加理性的思維進行知識之間的遷移以及知識之間聯系的構建,幫助他們形成一系列更有效和科學的知識鏈和方法鏈,從而能夠有效提升中學生在數學復習過程中的學習效果。
變式教學的關鍵就是要有針對性,以數學課本的基本知識為基礎和依托,以學生對于知識的掌握情況為依據,教師自己要十分熟悉所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在對例題進行變式時要有針對性,著重訓練學生對于基礎知識的掌握,在這一基礎上逐漸深入,突出重點與難點,啟發學生去尋找和發現各個知識點之間的聯系,引導他們建立自己的系統的多維度的知識框架,有階段性地進行知識的聯系和變式教學。而現在很多初中數學教師在進行變式教學時往往沒有針對性,不能突出重點與難點,也不能以基本的知識與知識之間的聯系為依托,沒有科學地進行變式教學,也不能有效地發揮變式教學的積極作用。
教師在對例題進行變式時,要做的一個重要工作就是能夠明確哪種例題是可以進行變式訓練的,明確哪種變式訓練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數學水平。但是現在很多數學教師在復習過程中進行變式教學時存在的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盲目進行變式教學,比如有的教師不注意對于有針對性的典型例題進行變式,而是抓住一個不典型的問題就進行變式教學,以為這樣會提升學生的理解能力,培養他們的創造性思維,但其實盲目的變式只會使學生陷入思考的困境,并不會對學生的思維培養有顯著的作用。還有很多數學教師不注意變式教學的適度性,對一個問題非要窮極它的所有變式。顯然,這種不注重變式教學適度性的方式極大地浪費了學生復習的時間。
通過上文對變式教學對于學生的重要意義以及當前初中數學復習課中變式教學存在的問題的分析,可以看出科學地進行變式教學對于初中生來說十分重要,下面筆者提出幾點在初中數學復習課中應用變式教學的策略:
教師在進行變式教學時,首先要確立變式教學實施的支點,即明確變式教學的目的是為了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水平,并且在變式教學的過程中能夠注意變式教學的針對性、階段性和適度性,以課本基本的知識點為依托,幫助同學們建立知識之間的聯系,提高學生的數學復習水平。
變式教學的實質其實就是教學方法的創新,教師在進行變式教學時要抓住問題的本質特征,遵循學生的認知心理發展,根據學生的實際需要進行變式。要根據知識的重要程度,適當地對例題進行變式,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和方法解決問題。
綜上所述,初中數學教師要認識到變式教學在數學復習的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不斷探索科學的變式教學方式,更好地進行變式教學,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數學學習水平。
[1]趙曉楚,周愛東.如何在數學課堂中實施變式教學[J].中小學教學研究,2007.
[2]杜瑞景.變式教學在高中數學中的應用[J].學子(教育新理念),2014(15).
[3]馬昌林.準確把握問題變式的“度”[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