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青蘭
摘 要:語言來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學語文,這是“大語文教學觀”的需要。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學生的生活,使語文教學返樸歸真,讓語文教學回歸生活。同時生活又是學生學習的源泉,是課堂教學的延伸,是學生學以致用的實戰演練場所。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回顧生活、體驗生活、運用生活、拓展生活等,從而引導學生走向社會,走向生活。
關鍵詞:小學語文;課堂;生活氣息
語言來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學語文,這是“大語文教學觀”的需要。教學活動是人類生活中的一部分,離開生活的教學活動是不存在的,而語文教學更離不開生活,生活中無時無處不存在語文教學。
以往的語文教學只注重知識的傳授,技能的訓練,是在教語文課本,很少站在學生生活的高度來審視教學活動,致使語文教學脫離現實生活,教者枯燥,學者無味,成了學生的一種負擔。語文教學回歸生活是將教學活動置于現實的生活背景之中,從而激發學生作為生活主體參與活動的強烈愿望,同時將教學的目的、要求轉化為學生作為生活主體的內在需要,讓他們在生活中學習,在學習中更好地生活,從而獲得有活力的知識,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學生的生活,走語文教學生活化的道路,應該是語文教學的返樸歸真。
一、在回顧生活中學習語文
有的課文內容是學生常見的生活現象,但往往又是他們忽視了的或熟視無睹或知之甚少的,我們在課堂上就應努力喚起學生頭腦中有關這些生活現象的每一點記憶,通過恰如其分地引導,利用語言、情景,讓學生在回憶中挖掘以往的生活影子,與課文進行對比,加深理解。這樣比干巴巴地說教要切實可行得多。
例如:春節對于學生而言就是好吃的,穿新的,玩過癮的,但真正了解風俗習慣的同學卻不多。如教《北京的春節》一文前,我布置了一道題:同學們,請回憶一下你是怎樣歡度春節的?你們家鄉的春節有哪些獨特的風俗習慣?讓學生通過回顧,再現家鄉春節民風民俗的情景。新課伊始,我讓學生說說各自家鄉春節的一些風俗習慣。班上學生紛紛舉手,興趣盎然,說得津津有味,家鄉春節的一些民風民俗的活動場面歷歷在目,記憶猶新。許多同學還沉浸在春節的歡樂之中……
此時,我進而提出:“同學們,不同的地區,不同的民族過春節,都有著自己獨具特色的風俗習慣,那么,北京的春節有哪些獨具特色的風俗習慣呢?”經這么一點,激起了學生了解北京春節風俗習慣的強烈欲望,他們埋頭看書,深入課文,去尋找答案。展現在學生眼前的是一幅幅北京春節民風民俗的畫卷,他們不僅感受老北京過春節的隆重和熱鬧,也領悟民俗文化的豐富內涵,而且還引發他們了解民風民俗的欲望,激起探究傳統文化的興趣。
二、在體驗生活中學習語文
每一篇課文都是以語言文字為載體記錄著一定的生活信息,學生學習語文就是在頭腦中把語言文字還原成客觀事物,從而獲得主觀感受。新課程非常關注學生的體驗,所以在語文學習中,我們不是把別人的文字化為自己的生活,而是要借自己的體驗把生活化為文字、感受、理解,從而達到主動地吸收、自覺地獲取、高能力地反饋。例如我在教學《宴子使楚》時,把課文編排成小型課本劇,讓學生演一演,既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增加對生活的理解、感悟,又可以把語言文字直接變成活生生的生活,展現在學生面前,從而加深對課文的感悟。
三、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讓學生全面展現自我
新課標強調:教學活動是師生的雙邊活動。因此,教師在課堂上要巧設問題,引導學生,點撥學生的思路,學生要通過自己的活動,獲取知識。所以說,課堂舞臺上的主角不是教師,而是學生。沒有學生積極參與的課堂教學,不可能有高質量和高效率。心理學家認為:“課堂上只有經常性啟發學生動手、動口、動腦,自己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才能使學生始終處于一種積極探索知識,尋求答案的最佳學習狀態中。”如在教學《蟋蟀的住宅》一課時,揭示課題后,我讓學生自己上網查找有關蟋蟀的資料,讓學生借助視覺、聽覺更好地了解蟋蟀,同時培養了學生自己動手查找、篩選資料的能力。自學課文時要求學生做到邊讀邊想邊動手。通過這樣動手、動口、動腦訓練學生,能促使他們在最大限度里發揮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在自主學習中掌握知識,形成技能。因此,課堂教學中只有充分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讓學生在全方位參與中學習,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生的參與率,使語文課堂生機勃勃,充滿活力。
四、放飛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在互動中學習
在語文教學中,構建語義的理解、體會,要引導學生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大膽的各抒己見。教師應因勢利導,讓學生對問題充分思考后,學生根據已有的經驗,知識的積累等發表不同的見解,對有分歧的問題進行辯論。通過辯論,讓學生進一步理解感悟,懂得了知識是無窮的,體會學習是無止境的道理。這樣的課,課堂氣氛很活躍,其間,開放的課堂教學給了學生更多的自主學習空間,教師也毫不吝惜地讓學生去思考,爭辯,真正讓學生的思維在無拘無束的討論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給課堂教學注入生機。如在教學《送元二使安西》古詩時,因為在前面我給同學們講了一首送別詩,對于這首我讓學生自學。首先,對于題目同學們就有不同的理解方法,有的同學說,“元二使”是個人名;有的同學說,“元二使”是元二出使的意思。這樣同們展開了激烈的討論,最后,我在學生們討論的基礎上作了全面的總結,使他們對古詩題目有了比較正確的理解。讓同學們在課堂上對有爭議的問題展開討論,這樣既可以保護同學們獨立思考的積極性,又可以讓他們的個性在課堂里得到了充分的張揚。
我認為想要把我們語文課堂變為高效課堂就應該讓學生樂于學習,我們作為老師的應該把學習的權利還給學生,讓他們真正的成為課堂的主導者,讓他們的個性在課堂上能夠真正的飛揚起來。